“不管命運怎么殘酷, 人也應活出他該有的樣子”——對話《解讀黑澤明》作者劉佳
從古希臘戲劇到現在,好的藝術品,實際上都是能給人以鼓舞的作品——在殘酷的現實和殘酷的命運面前,人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彰顯人類作為一個存在物種的尊嚴
責任編輯:楊靜茹
從古希臘戲劇到現在,好的藝術品,實際上都是能給人以鼓舞的作品——在殘酷的現實和殘酷的命運面前,人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彰顯人類作為一個存在物種的尊嚴
黑澤明
對話嘉賓:劉佳,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教授,著有《解讀黑澤明》
“一抹亮色”
人物周刊:黑澤明在電影里塑造過許多武士形象,不同時期的武士形象也各有不同,您覺得武士道精神對黑澤明來說意味著什么?
劉佳:他的三十多部作品,從題材和內容上看非常廣泛,但實際上把它們的主題和人物抽出來看的話,其實我覺得黑澤明只寫了一個故事,就是“一個武士的成長歷程”——一個少年武士在人生中經歷了種種考驗,在不同的關口、面對不同考驗時做出抉擇,在經驗豐富的長者或導師的啟發下,不斷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
他自己說過,說我一直特別喜歡寫毛頭小伙子的形象,因為我自己曾經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我對所有從未完成走向完成的道路都感到非常有趣。
但他的武士精神一直在發生變化。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武士實際上越來越不像武士了,比如《影子武士》里的武士其實是個假武士,《八月的狂想曲》主人公是一個老奶奶,《裊裊夕陽情》里的“武士”又變成了一個老教授。雖然人物越來越不像武士,但他們身上仍然流淌著武士的血液與精神。
在晚年的作品中,他想要表達的是做武士不一定是真刀真槍上陣殺敵的武士——像堂吉訶德那種,在現代社會中去做古代的事,不一定是那樣的。你只要有良知,有純粹的愛,有和惡斗爭的勇氣,你能夠保持人的清新淳樸的自然天性,那么你就是一個真正的武士。
這對傳統思想是一種豐富和完善。武士道精神既有積極正面的東西,也有比較偏激的一面,這也曾經在歷史上給人類造成過巨大的苦難。但黑澤明是在亞洲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影響下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他有自己的深刻哲學思考,他用他的思考和創作豐富了傳統的思想,把武士道精神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人物周刊:《七武士》里,黑澤明并立對比了武士和農民兩個群體,有學者認為他貶低了農民,拔高武士,也有很多不同的其他解讀。您怎么理解他對農民和武士關系的展現?
劉佳:我覺得他對武士的看待,特別像巴爾扎克對貴族的那種感情。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也是用很多部作品共同構成了一個故事,一般人們把它解讀為貴族階級衰落的一首挽歌。巴爾扎克對貴族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高雅的氣質、豐富的學識是很羨慕也很肯定的,但他也發現這個階級在歷史的變化中,自身的弱點使它無法繼續發展,所以肯定會走向沒落,感情上又感到很惋惜。
黑澤明也是這樣。他看到武士的生活方式已經沒有辦法適應歷史與時代了,七武士淪落到和流浪漢差不多,沒有自己效忠的領主,甚至要淪落到給農民打工賺取生活費的程度。他很清醒地看到了這種存在模式、生活方式與理念已經受到時代的沖擊,它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落。電影里最后有一段,戰勝強盜后,農民若無其事地歡歌、繼續勞作,青年武士還有點失落,老武士就說,我們是風,他們是大地。風可能可以掀起非常大的風暴,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