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與李澤厚的雙重錯位
傳統社會需要靠親友組成的共同體保護自己,“重義輕財”也就是一種必須的關系投資。
責任編輯:陳斌
圖為李澤厚在參觀展覽。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3日《南方周末》)
傳統社會需要靠親友組成的共同體保護自己,“重義輕財”也就是一種必須的關系投資。
不久前,在公眾視野中退隱已久的思想界大V李澤厚,以一種沒人想得到的怪誕方式重回公共輿論的中心。
事情的起因是前不久的金庸去世,年事已高的李澤厚應約寫了一篇悼文,略述自己和金庸不多的交往。其中寫到,1990年代初李澤厚移民美國,因為工作不穩定,經濟狀況吃緊。經過香港時,金庸“知道我的情況,便邀我去其家,贈我六千美金。這當然是好意,但我心想如此巨人,出手為何如此小氣,當時我還正接濟國內堂妹寄出工資中的三千美元,我既應約登門拜訪,豈能以六千元作乞丐對待,于是婉言而堅決地謝絕了”。(李澤厚《悼金庸先生》)
這篇文章被注意到后,自然輿論大嘩。人們普遍認為,在1990年代初,金庸能拿出六千美元(就當時內地的收入和消費水平而言,能買得起北京半套房子)來接濟落魄的李澤厚,深情厚誼,實在難能可貴,反觀李澤厚不但不感恩,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