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者-煤場-卡車-煤礦 一塊煤炭的轉型之旅
2005年,南方周末記者從北京循著一塊燃燒中的煤出發,回溯它從挖出、運輸到燃燒的輾轉路線,試圖在這條復雜的鏈條中,提供一個與煤有關的社會圖景的縮影。
這是煤炭“黃金十年”的一瞬。14年后,在去產能、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環境治理、金融縮緊的合力下,煤炭產業遭受夾擊,從高峰一路下跌。利益之旅上的“取暖者-煤場-卡車-煤礦”,都在艱難轉型。
責任編輯:汪韜
延慶區老白廟村“煤改電”宣傳標語,按延慶區政策,“煤改電”人家可享受設備補貼,電價亦有優惠。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3日《南方周末》)
2005年,南方周末記者從北京循著一塊燃燒中的煤出發,回溯它從挖出、運輸到燃燒的輾轉路線,試圖在這條復雜的鏈條中,提供一個與煤有關的社會圖景的縮影。
這是煤炭“黃金十年”的一瞬。14年后,在去產能、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環境治理、金融縮緊的合力下,煤炭產業遭受夾擊,從高峰一路下跌。利益之旅上的“取暖者-煤場-卡車-煤礦”,都在艱難轉型。
2019年的第一天,北京市區最低氣溫零下9℃,空氣優良但能見度一般,看不到遠山。
不過,北京延慶區西屯村村民馬福泉感到,這個冬天的霧霾天數好像又少了一些。老馬的理解是,“為了環保,普通人也得付出點代價。”即便享受了補貼,為了達到同樣的取暖效果,從散煤改燒煤球,一個冬天他得多掏兩千塊錢。
2018年,北京平原地區已經基本實現“無煤化”,這可能也是西屯村用煤炭取暖的最后一個冬天。老馬也許漸漸連煤球都不能燒了,延慶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主辦地,賽區周邊也將“無煤化”。
曾經的煤炭“黃金十年”里,煤場、卡車再到煤礦,人人都能喝一勺肉湯,利益逆著老馬家的暖炕上滾;而今,塵肺病、超載事故乃至霧霾……負面影響順著煤礦揚起的煙塵下行。
在去產能、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環境治理、金融縮緊的合力下,煤炭產業遭受夾擊,從高峰一路下跌。2018年12月27日,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提出,2019年,煤炭消費比重要下降到58.5%左右。和2013年相比,下降了將近十個百分點。
“富煤、少油、貧氣”的資源稟賦下,取暖者-煤場-卡車-煤礦,每個人都在艱難轉型。
白色裝置為運煤卡車的環保設備。
“2019年基本不可能掙錢”
剛過立冬,馬福泉就一次性攢了十噸煤球。“一麻袋煤是50斤,一天要燒6麻袋。”
散煤是不規則的大煤塊兒,燒起來濃煙滾滾,嗆人,但“溫度起來得快”;煤球則像黑色的大饅頭,比散煤環保,但沒有燒散煤暖和。
在老馬的賬本里,以前燒散煤,500元一噸;現在燒煤球,補貼以后370元一噸,但要想暖和些,量是散煤的1.5倍。
在西屯村,并非人人都愿意為降低PM2.5濃度犧牲家里的溫度。散煤仍有市場,只不過轉入地下。
“以前在大街上吆喝著賣,現在偷偷賣。”馬福泉聽說過河北曲陽燒散煤被拘留的烏龍新聞,他留意到,主要進村道路上也有散煤車輛檢查站。
南方周末記者以幫親戚打聽為由聯系到一位散煤老板,見記者是外地手機號,他加強了警惕。“我們的煤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