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治理:一切未抵終點
2018年的最后一天,大理官方宣布1806戶生態搬遷全部完成。一條長40公里、接近全程馬拉松賽程的生態廊道將貫穿洱海沿岸。
最新的檢測數據表明,自2015年以來洱海首次實現全年7個月II類水質,但在湖泊水環境治理專家王欣澤眼里,“洱海水質總體穩定向好的拐點還沒出現”。
這一場洱海治理的馬拉松遠未抵達終點。
責任編輯:李楠 馮飛
洱海邊的歸心客棧,老板和員工們正在收拾物品。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3日《南方周末》)
隨著湖泊治理行動的推進,一棟棟被稱為“海景房”的建筑接連倒下。祝強前后投資800萬的歸心客棧臨湖而建,經營證件齊全的他,還在熬著最后的時間。
歸心客棧的老板祝強在客棧二樓的平臺上,等朋友來收走還能用的物品。
2018年5月底,《大理市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方案》發布,官方要求搬遷距洱海湖區界線15米綠線內所有建筑。沒有寫明截止時限的文件,一度讓當地村民和投資者誤信自己的房子可以多存留一些時間。搬遷提速部分源于2018年10月下旬中央環保督察的一份通告。緊接著的11月,云南省委書記和省長先后抵達大理,大理州委州政府舉行的誓師大會提出“年底100%完成搬遷任務”的目標。
2019年1月1日,洱海邊的馬九邑邊上的客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