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鄉村教育NGO30年實踐反思 讓鄉村孩子認識自己生長的鄉村

半個月前,《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一文引發熱議,公眾關注“這塊屏幕”的實質,是對城鄉教育資源均衡化的深深期待。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張問之

楊貴平走訪貴州山區學校,跟學生一起做游戲。(受訪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3日《南方周末》)

半個月前,《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一文引發熱議,公眾關注“這塊屏幕”的實質,是對城鄉教育資源均衡化的深深期待。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近年來,有一批類似滬江教育、美麗中國、真愛夢想、“滋根中國”等組織常年致力推動中國鄉村教育發展。其中,“滋根中國”已從助學、政策倡導發展到課程制定、打造綠色生態學校,“滋根中國”的發展歷程,為中國鄉村教育的演變提供了民間視角。

當楊貴平再一次見到貴州省雷山縣毛坪村村民楊勝英時,已差不多是三十年后。當年準備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女孩現在已37歲了,還當上了毛坪村婦女中心主任,“要是沒上學,可能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被改變命運的不僅僅是楊勝英一人。30年來,近12萬人次的女童和孤兒受到“滋根”的幫助得以順利上學。“滋根”創始人之一的楊貴平也因此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當年從紐約來的那個楊老師”一來就是三十年。

2018年12月15日,“滋根三十年暨第二屆促進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會場上,楊貴平喊了許多人的名字,其中有政府官員、大學教授、鄉村一線的NGO工作人員,更有楊勝英這樣的“滋根女孩”,他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參與并見證了中國鄉村教育30年的演變。

不過,對于這些長期扎根鄉村教育的人來說,當天論壇上并沒有太多的懷舊,他們討論的焦點是眼前的中國鄉村以及鄉村教育存在的問題與隱憂以及解決辦法。

讓女童上學

“滋根”全稱為中國滋根鄉村教育與發展促進會。1988年,首先由一群中國臺灣及香港到美國的留學生在美國成立了滋根基金會,楊貴平是其中之一。1995年,中國滋根鄉村教育與發展促進會(以下簡稱“滋根中國”)在民政部注冊成立。

最初,“滋根”回國投身鄉村教育多少有些浪漫情懷。1988年的夏天,楊貴平從紐約飛到貴州。選擇貴州是因為她出生在貴陽。

《中國經濟社會論壇》總編輯羅義賢清楚地記得,1988年暑假,在北京飛往貴陽的飛機上他見到楊貴平的樣子,一看就是海外華僑——穿著顏色鮮艷的連衣裙,帶著大大小小七八個包,包里都是她從紐約帶來的衣服,準備捐給貴州貧困鄉村。他倆座位相鄰,得知她準備去貴州農村考察,時任銅仁地區團委書記的羅義賢力勸她前往銅仁,沒想到,從貴陽去銅仁又花了一天兩夜時間…&hel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