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傳遞】呼和浩特:不再面目模糊
如果你事先毫無心理準備,乘車無意中經過伊斯蘭風情街,你會驚訝得合不攏嘴,接下來,你該下頜僵硬了,因為汽車一路滑行,駛入的是蒙元風情街。
我得承認,在呼和浩特,我被雷住了。我知道,許多在外地求學的呼和浩特朋友會經常被問到許多愚蠢的問題,比如,你上學的時候也是騎馬么?你家住的是樓房還是帳篷?
雖然呼和浩特得名與阿勒坦汗(俺答汗)1581年在此筑城有關,因系青磚筑墻,遠望一片青色 (蒙語"呼和浩特"),但其后被更名綏遠。作為一個不斷擴大的城市,它其實更與山西人走西口有關,故本地方言更近山西口音。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作為綏遠省城的歸綏城,與綏遠一道并入內蒙并被更名為呼和浩特,但本質上,它只是一個帶有蒙古草原影響的北方普通城市。
班布日,一位大學畢業后熱愛研究蒙古史,但卻一句蒙語都不會的察哈爾部世家之子,被問及他生長的呼和浩特有什么特色時,他回答不上,因為他離開呼和浩特時,這個城市從來是個面目模糊的城市:過去,它還可以被概括為一個以毛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城市,在南來的商業文化沖擊下,它連這個特色也基本失去,雖然現在被稱為乳都,但這個城市的面貌卻實在是個塵土飛揚、日益擁擠、嘈雜、繁榮的普通北方城市。
是的,透過我住的酒店的17樓的玻璃往外看,近處,是大街后面破舊低矮的80年代前留下來的蘇聯風格的火柴盒式紅磚民居,遠處,是林立的玻璃幕墻的高樓。多年來,也許這個城市留下的惟一標注本地與北方其他城市有不同文化歷史背景的建筑,就是內蒙古博物館了。
在銀川,我聽當地朋友說,當地正日夜加班要改建出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