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專廠們”的十年:消亡、轉型或融合
十年過去,紅專廠、TIT、琶醍三座廣州標志性創意園迎來不同命運,預示著舊工廠改造創意園的三種發展路徑
責任編輯:周建平
十年過去,紅專廠、TIT、琶醍三座廣州標志性創意園迎來不同命運,預示著舊工廠改造創意園的三種發展路徑
紅磚廠 圖 / 廣州公共文化觀察室提供
廖英記得,紅專廠創意園(以下簡稱紅專廠)各大藝術館門口的人群是從2014年開始減少的。2009年紅專廠建成起,她就在大石館當清潔工,隔壁是RMCA當代藝術館,墻上隔一段時間會貼一張她不認識的藝術家海報。2014年以前,每到周末,年輕人三三兩兩有說有笑,展館門口排得老長。和人群一起減少的是她的年終獎,以前能拿三四千,現在已經沒了。
十年間,她至少聽過周圍三次頻繁討論“紅專廠要拆掉”,曾經的驚慌換成現在的不屑一顧:“拆拆拆,十年八年了他們都還沒拆出來。”
但這次,似乎不再是“狼來了”。
同期建成的TIT創意園(以下簡稱TIT)曾經也面臨同樣的境遇,2013年6月公布的海珠生態城控規和文化設施“四大館”的選址規劃,TIT位于南中軸線上,規劃顯示是綠地。
TIT前身是廣州紡織機械廠,改建后一度以服裝文化為主題。2013年微信以騰訊的名義進駐。2016年,TIT股東方負責人譚亞羨向媒體表示,TIT園區體量小,純粹做服裝秀,硬件條件慢慢會落后于新港西布匹市場,存在轉型必要。當年,微信在園區的說服下愿意露出身份,陸續形成科技生態,吸引了有贊科技、拼多多、蘑菇街、唯品會等公司進駐。
夢吧的老板何生正在珠江對岸、五公里之外的琶醍創意園(以下簡稱琶醍)準備新一天的營業工作。作為幾乎與紅專廠同時改造的工業園區,琶醍一直凸顯原型珠江啤酒廠的特色,大力發展酒文化。酒吧是這里最常見的店面。夢吧曾在琶醍一樓,正對發酵筒倉,一個月至少有兩次發酵。一進入琶醍,大麥發酵的香味直撲進鼻子。角落有比人還高的啤酒罐,拍照的行人沒斷過。
2014年,琶醍成為有軌電車的其中一站,底層大量臨江店鋪拆遷轉移到二樓。琶醍因有軌電車修建工程停業一年,再度營業后,狀況已大不如前。琶醍的運營方察覺到了這個問題,在一系列計劃中,“融合”成為重要的課題。
這三個由舊工廠改造而成的創意園區,因地處市中心、定位各異,吸引了眾多游客,也成為廣州2009年一批舊工廠改造的樣本。
鴉片戰爭之后,廣州開始興辦一系列洋務企業和軍事工業。1920年,廣州老城區周邊開始興辦工廠,近代工業逐漸興起。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廣州市建設了一批工廠,形成了規模不等的工業區。工業對運輸依賴性強,這些工業區集中在交通便利的芳村、荔灣、天河和海珠區的珠江水域沿岸。
經歷數次產業結構升級,當初從事傳統制造業的工廠因城市擴張面臨搬遷,廠房成為歷史留存。20世紀90年代,全國推行“退二進三”政策,2008年,保留舊廠房、保留原綠化帶,引入設計師、藝術師對空間進行“整舊如舊”的改造一度盛行。廣州市政府與相關企業聯合,利用舊廠房等原有工業設施進行改造,開始了文化創意園區的建設。紅專廠、TIT、琶醍正是于“創意園熱”中成型的。
在十年的發展中,它們迎來了不同的命運,似乎也預示著舊工廠改造創意園的三種發展路徑。
游客在紅專廠觀看展覽 圖 / 廣州公共文化觀察室提供 攝影 / 孫農
紅專廠的最后時刻
生產出世界第一罐豆豉鯪魚罐頭的鷹金錢食品廠(廣東罐頭廠,以下簡稱鷹金錢)在2008年迎來了搬遷的命運。1893年,廣州廣茂香罐頭廠生產出世界第一罐豆豉鯪魚罐頭,1912年,該廠在香港注冊“鷹金錢”商標。1958年,廣東罐頭廠正式落成投產,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罐頭廠。隨著經濟的發展,廠區內原有的蘇式建筑及結構已漸漸不能滿足大型現代化機械生產的需要,加上“退二進三”政策,廠方決定將廠房由天河區員村四橫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