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不安”的縣城
在這短短六天中,圍繞一個女生的死亡,逐漸累積的沖突和隨之四起的流言如何引爆了一座城市?在這六天背后,又是怎樣一座“不安”的縣城?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王霞
“‘6·28事件’看似偶然,實屬必然,遲早都會發生”
編者按:“甕安不安”,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在甕安“6·28”事件后如此評價。一個少女的非正常死亡,如何演變成一座縣城的震動;在這座“不安”已久的城市,群眾的不滿因何長期積累?事件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貴州省委副書記王富玉分析:“甕安縣黨委、政府在長期的工作中,沒有正確處理好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系,沒有正確處理好群眾正當的利益訴求的問題。”長期治理失當,正是群眾對當地政府失去信任甚至產生對立的原因所在。正如石宗源指出:“我們必須對這一事件進行深刻反思。”
從一個初中女生的非正常死亡,到縣城震動,舉國關注,中間不過短短六天。
在貴州甕安縣三中初二六班女生李樹芬6月22日死亡當天,法醫初步鑒定后,其家屬被告知死因為“自殺溺水身亡”,三位現場當事人被釋放。
第二天,其父李秀華提出質疑,提請再度全面尸檢,并呈上急案偵破申請。
李樹芬死后第四天,小城里傳言四起。她的幺叔李秀忠在縣公安局和民警發生沖突后,在路口被多名不明身份人員毆打,案件至今未破;其父加急申訴,要求政府“破案懲兇,以平民憤”。
死后第七天,從數十人高舉條幅的游行,到甕安縣委縣政府和公安局辦公樓被燒砸,逾萬人聚集現場。
李樹芬的家人現在已不愿過多談論她的死因。少女李樹芬不會想到,她的死,會讓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直指:“甕安不安,群眾沒有安全感,老百姓不敢講真話。”
在這短短六天中,圍繞一個女生的死亡,逐漸累積的沖突和隨之四起的流言如何引爆了一座城市?在這六天背后,又是怎樣一座“不安”的縣城?
沉默的西門河,四起的傳言
事件的發生在最初并無征兆。李樹芬死亡當天,她的家人并沒有更多的質疑。同一天上午,三名事發時在場的當事人因被警方認為沒有作案嫌疑,而被釋放。
當李的家屬去派出所找當事人時,發現都已經不在派出所。幾乎同時,這三個人開始出現在傳言中,“元兇是縣委書記的親侄女,另兩個男生和派出所所長有親戚關系,死者是被奸殺”。
“親人都陷于沉痛的悲哀中,一直沒考慮到死者溺水前的關鍵性疑點,故沒有提出剖腹及對下部分身體尸檢。”李秀華如此描述最初的狀態。
為保存遺體,李樹芬的“干爹”謝青發為她租了一口冰棺,每天120元,冰棺被擺放在出事的大堰橋橋頭。這座寬不到1.5米的水泥橋,兩側護欄高約半米,橋下約數十米寬的西門河流過,河中水草搖曳,最深處超過兩米。河邊并沒有開闊地,冰棺被放在一個臨時搭建的油布棚內。
有圍觀者信誓旦旦說暗夜里聽到過令人毛骨悚然的凄厲“救命”聲;有人說在岸邊看到避孕套和血跡;河沿的一處青草地,被認為是作案現場。
少女李樹芬之死,和官員、無良警察、冤情的傳言裹挾在一起,傳遍了這個不大的縣城。
李樹芬的家人開始認為有冤情存在,他們在6月23日提出再度尸檢?,F場見證尸檢過程的外婆陸素珍肯定地說,尸檢時“肚子里沒有水,咽喉處有藥丸”。
越來越變形的傳言,流傳在甕安的大街小巷:“16歲的李樹芬,因考試沒給同班的一個女生抄寫而被殺害”;“死者脖子多處傷痕!顯然是被掐死的”;“甕安副縣長的兒子伙同另一個社會青年把甕安縣三中一女生淫穢強奸并殘忍殺害丟入甕安縣西門河……”
這個逼仄的地方,成為了一個舞臺。從早到晚,聞訊而來的人群絡繹不絕。人們帶著自己生活中的不滿來看這個死因不明的女孩。
他們慷慨解囊,在她的身上寄托了尋求公正的愿望,拿出或多或少的錢捐給李樹芬的家屬。多位市民對記者稱,他們聽說有人最多捐了三千。“那人對她的親屬說‘錢你拿去打官司,我們支持你到底,不打官司的話就退給我’。”如同親眼所見。
捐款者包括販夫走卒。“有的農民,賣一天的菜,也沒有多少錢,十塊八塊的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