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人開始尋找中國風
雕欄玉砌處,深巷曲弄間,鋪上盡顯氣派的朱紅流金也好,點上別有意境的黑白水墨也罷,中國風應當是中國人的影子。
責任編輯:吳悠
雕欄玉砌處,深巷曲弄間,鋪上盡顯氣派的朱紅流金也好,點上別有意境的黑白水墨也罷,中國風應當是中國人的影子。
而站在新世代的門口,一些人擺出了追逐的姿態。不論是簡約時尚的北歐風格還是清新自然的日系范兒在他們看來似乎都更符合這個時代的特征,于是他們迅速地融入了世界性的文化中。以至于停下腳步,才在生活的縫隙里發現,自己成了沒有影子的人。
中國風成了中國“瘋”
在中式思維里,“中國風”總能讓人聯想到一些帶著塵土氣的老物件,歷史積淀的厚重感讓這個詞愈發地老氣橫秋。然而,這股來自東方的風卻刮進了外國的時尚圈,讓不少西方國家為之瘋狂。
從絲綢之路的文化輸出,到20世紀初東學西漸,再到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東方美學,中國風作為神秘的代名詞,不斷點亮西方設計者的無限靈感。對西方而言,中國風的神秘感大都來源于其難以言說的意象。他們渴望通過對東方文化的揣摩解讀,創造出一個不同于當下現實世界的華美夢境,能于生活的點滴角落處一展東方氣韻。18世紀的法國人將這種夢境稱為“Chinoiserie”(中國風),認為這種異國情調里包含著類似法式的浪漫元素。癡迷中國風的路易十四建造了歐洲首個中式建筑:特里亞儂瓷宮。宮殿的欄桿、屋脊、檐口都采用青花彩釉瓷裝飾,與相對的凡爾賽宮形成了文化風格上的鮮明反差。
法國畫家憑想象畫出的《中國捕魚風光》局部。
獲得了時尚風向標的認可,“Chinoiserie”(中國風)自然而然在歐洲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所有中國風的首飾、服飾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