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貝托魯奇:藝術成就與蠻橫權力的綜合體
責任編輯:宋宇
這是2013年8月28日,貝托魯奇在意大利威尼斯出席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時的資料照片。
當地時間2018年11月26日上午7時,意大利導演兼編劇、制作人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因罹患癌癥在羅馬去世,終年77歲。
聽到這個消息,我想起北京電影制片廠的一個舊場景。在一個舊攝影棚的北墻外,《末代皇帝》劇組搭建了撫順戰犯管理所的操場。電影中,溥儀和許多戰犯在那里聽所長訓話,做太極操。1986年前后,我在隔壁的電影學院上學,經常從那里路過,不知道大隊人馬在干什么。
貝托魯奇或許是中國觀眾和電影人最熟悉的外國導演。他一生拍過21部電影,成就卓著、名滿天下,曾經被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歐洲電影獎授予終身成就獎。
雖然他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戲夢巴黎》在2003年完成,但貝托魯奇是20世紀的產物,他創作的是20世紀的電影。他的思想緊密應和著20世紀的風潮,帕索里尼和法國新浪潮在他的作品中吹起漣漪,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潮在他的片場和剪輯臺上震蕩回響。一個不禮貌的猜測是,對于《鳥人》《老無所依》這類陰郁黑色的奧斯卡獲獎影片,他未必能得其三昧。
貝托魯奇的電影爸爸是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他由擔任帕索里尼的副導演走上電影之路。帕索里尼慧眼識珠,把根據自己小說改編的《死神》交給貝托魯奇執導。他這年22歲,是不是讓多少導演羨慕死?這部作品被稱為歐洲的《羅生門》,講的是警察調查羅馬城內一起兇殺案,幾名目擊者各執一詞,但結局是真相大白。
貝托魯奇的身上有著生物的父親和電影父親的影子。帕索里尼拍過《馬太福音》,此作被認為十分忠于基督教精神。但他既是一位無神論者,還是一位同性戀??吹截愅恤斊孀髌分心琼б夥趴v和略帶強橫意味的性,我每每會想起《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