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早產兒:星星之火還是杯水車薪?

過去幾年,社會力量嘗試對這一群體進行幫扶,公益組織也參與其中,但早產兒家庭在當下和今后還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注和制度保障。

責任編輯:張玥晗

曾獲得“護曦行動”公益救助的早產兒在醫院接受發育力評估。(南方周末記者 汪徐秋林/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10日《南方周末》)

近年來,中國早產兒在新生兒群體當中的數量不降反升,早產兒家庭不僅要承擔早期不菲的醫療費用及出院后康復費用,由于殘疾率較高,還可能面臨上學、就業等困難。這些問題不再是醫院能夠解決的。

過去幾年,社會力量嘗試對這一群體進行幫扶,公益組織也參與其中,但早產兒家庭在當下和今后還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注和制度保障。

結婚四年,姜春生和李桂英一直沒盼來孩子。隨后幾年,求子心切的他們一邊工作,一邊攢錢打算做試管嬰兒。

2017年5月,李桂英懷上了一對雙胞胎。“成功懷孕的前六個月里,檢查顯示胎兒發育和母親身體正常。”姜春生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結果到25周時發生意外,孩子們的胎動讓李桂英的羊水開始破裂,“哥哥在腹中猛地踢了一下弟弟,我發現羊水破了。”李桂英說。

當時,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征求過他們的意見,是否要保住小孩。在李桂英的堅持下,姜春生在保胎同意書上簽了字,但僅僅過了一周,這對在母體中僅待了26周的雙胞胎兄弟就來到了這個世界。

醫學上將不足37周的他們劃分為早產兒。根據胎齡,早產兒分為32至37周的中度或輕度早產兒、28至32周的早期早產兒和不足28周的極早早產兒。2016年全面開放二孩以來,全國新生兒數量并未如政策推出的預期般出現井噴。與此同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醫院發布的數據及新生兒科專家們觀察發現,隨著醫療救治水平的提升,中國早產兒在新生兒群體當中的數量不降反升。

在醫療界,早產兒問題也已成為醫務人員關注的焦點。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陳超認為,早產兒面臨的不僅是健康的問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還會面臨一系列來自社會的挑戰。

過去幾年,社會救援力量一直嘗試對這一群體進行不間斷的幫扶,但早產兒家庭在當下和今后還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注和制度保障。

不斷增長的意外

2017年11月,脫離母體后的第一次體檢記錄了姜春生、李桂英夫妻倆雙胞胎兒子的體重:哥哥850克,弟弟980克——兄弟二人均屬于早產兒發育中小于1.5千克的極低體重。

在姜春生的記憶中,兄弟倆從母親身體中出來后,都需要用呼吸機才能維持生命。“哥哥哭了兩聲就停住了,弟弟甚至都不能哭,出生后醫院還搶救了半小時。”隨后他們二人馬上被送進了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以下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