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壞的選擇!” ——日本三十多年后重啟商業捕鯨
作為戰敗國,日本一直謀求國際地位,鮮有退出國際組織的先例;日本政壇上還存在著支持捕鯨業的“鐵三角”,它跨越政黨、政府與財團,來自“捕鯨之鄉”的多名執政黨高官被認為是此次“退群”的推動者。
責任編輯:于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日本從1987年開始轉向所謂“調查捕鯨”,所捕殺者不乏幼鯨和懷孕的母鯨。圖為日本“調查捕鯨”船在北海道久石路附近海域捕獲一頭小須鯨。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10日《南方周末》)
大洋通常被視為“公有地”,在這里人人皆可開發,而不必負保護的責任。這場“海上公有地悲劇”中,頗具商業價值的鯨首當其沖。
作為戰敗國,日本一直謀求國際地位,鮮有退出國際組織的先例;日本政壇上還存在著支持捕鯨業的“鐵三角”,它跨越政黨、政府與財團,來自“捕鯨之鄉”的多名執政黨高官被認為是此次“退群”的推動者。
幾頭鯨列隊游弋在蔚藍色的大海上,灰色的脊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時,一艘快艇沖來,向最大的那頭領航鯨射出一支魚叉。頓時,鮮血染紅蔚藍色的海面。
三十多年來,捕鯨一直是動物保護界中最牽動人心、最具爭議的話題,商業捕鯨也一直被禁止。
2018年12月26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宣布,該國將在2019年6月底正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并在日本領海及專屬經濟區恢復商業捕鯨。
大規模屠殺鯨類牟利的局面即將來臨,新一輪捕鯨與反捕鯨的國際博弈也開始了。
來自“海豚灣”的慘叫聲
“澳大利亞堅持反對所有形式的商業和所謂‘用于科學的’捕鯨活動。”澳大利亞外交部長瑪麗斯·佩恩與環境部長梅麗莎·普萊斯發表聯合聲明稱。
綠色和平組織則敦促日本政府重新考慮這一決定。該組織駐日本辦事處執行主管薩姆·安尼瑟立發出譴責,“日本政府的決定與國際社會的意愿不一致,更與保護海洋和這些偉大生物的未來背道而馳。”
鯨是海洋中頗具智慧的哺乳綱動物,有著高度發展的群體社會結構,殘忍的捕鯨過程被國際公認為有違倫理道德。
“捕鯨導致整個鯨群都會感到恐懼,給它們帶來痛苦。它們不應該再次成為捕鯨槍瞄準的目標。”國際人道協會主席布勞克認為,這些巨大而優雅的海洋動物原本已面臨許多威脅,包括塑料污染、噪音污染、碰撞糾纏和氣候變化。
2010年,《海豚灣》斬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這是一部反映日本捕殺海豚、鯨的紀錄片,它將血腥、殘忍與悲壯暴露于國際社會。每年,數以萬計的海豚途經和歌山縣一處名為太地町的小漁村附近,美好的生命旅程便在魚叉下終結。正如紀錄片《海豚灣》所揭露,極少數音色優美的海豚被賣到世界各地海洋館,其余的則被屠殺。當地漁民則載歌載舞舉辦“海豚節”。
鯨的命運亦是如此。為了奪取鯨油,工業革命時代,人類對鯨類進行了血腥的屠殺,這種殺戮如今仍在繼續。當它們途經北海道的網走、宮城的鲇川、千葉縣的和田等地的近海時,也會遭到漁民的大規模捕殺。
傳統的機械投擲式捕鯨標槍,帶給鯨類緩慢、痛苦的死亡體驗。據海洋動物保護人士介紹,盡管現代化的捕鯨設備已有很大改進,擊中目標后即迅速爆炸開裂的爆炸型魚叉,極大縮短死亡過程,但仍會給軀體龐大的鯨類帶來痛苦。
多年前,澳大利亞政府曾公布日本“海洋研究船”的作業視頻,一頭藍鯨被魚叉射中后,不斷地翻滾慘叫著,直到二十多分鐘后才掙扎著死去。
原始的&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