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難透明,中間商難查 ——撲爾敏壟斷案后,高價原料藥仍暗涌
整個原料藥市場行情都被封進了不透明的箱子,以向代理商、銷售人員詢價的方式,在小眾的業內圈子里口口相傳。
責任編輯:何海寧
撲爾敏壟斷案背后,業內人士認為仍有“中間商”逍遙法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10日《南方周末》)
與食材、藥品的價格公開可查不同,整個原料藥市場行情都被封進了不透明的箱子,以向代理商、銷售人員詢價的方式,在小眾的業內圈子里口口相傳。
在郭云沛看來,目前已處理的案件處罰的是原料藥生產企業,容易查證。但還有更多的原料藥壟斷,其實是由中間流通環節的人為炒作造成的,仍有不少“中間商”逍遙法外。
“在其他一些國家,壟斷商可能被判刑,但在我國反壟斷法的法律責任條款中并沒有引入刑事責任。希望盡快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條款,從重處罰,并將懲處落實到人。”
2018年,原料藥涉嫌壟斷、價格暴漲成了醫藥圈里公開的秘密。數月內價格暴漲58倍的撲爾敏(馬來酸氯苯那敏)、從7-9元/kg漲價到28-33元/kg的冰醋酸,均在近期收到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市場總局)開出的罰單。
國家整治原料藥市場壟斷亂象的腳步正在加速。截至2019年1月8日,共有5家企業因聯合漲價、實施壟斷,被處以155萬至847萬元不等的罰款。但多位業內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與違法企業攫取的暴利相比,“現在的罰款只是九牛一毛”。
有上游原料藥生產企業“奇貨可居”坐地起價;有“包銷”經營公司成了中間商,壟斷市場抬高價格;再加上環保要求趨嚴,部分企業減產停產,下游的制劑企業深受其害又有苦難言。“最終上漲的成本分攤到每一片藥里,浪費了醫保資金,吃虧的還是老百姓。”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說。
“目前原料藥市場價格依然虛高,壟斷市場哄抬價格的亂象嚴重。”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郭云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解決這一問題,需盡快完善關聯審批的相關法律政策;強化監督和舉報機制,抓住一起壟斷行為就重罰到傾家蕩產。”
不透明的價格“暗箱”
對業內人士來說,原料藥漲價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中國是化學原料藥的生產大國,但市場缺乏充分競爭,壟斷持續冒頭。南方周末記者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除撲爾敏、冰醋酸外,還有阿司匹林原料藥苯酚被曝從230元/kg漲到23000元/kg,葡萄糖酸鈣注射液因原料藥價格上漲由3.8元/支漲到每支19.8元,另有冰片、甲硝唑、尿酸、肌苷、異煙肼、別嘌醇片等近十種原料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