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清宮戲很親切,談魯迅反而很遙遠?一堂課里的中國現當代文學

“我開這門課,原始的想法就是要把復旦大學的圍墻‘拆掉’?!?/blockquote>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陳思和(右)、李輝與巴金在一起。陳思和與李輝是復旦中文系77級同班同學,兩人共同完成了《巴金論稿》。(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10日《南方周末》)

“我開這門課,原始的想法就是要把復旦大學的圍墻‘拆掉’。”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思和說。

2018年12月,陳思和策劃的音頻節目《中國文學大師課》上線,主講團隊以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的學者為主,同時請到王蒙、莫言、王安憶、嚴歌苓、余華和蘇童等著名作家參與錄制。如此陣容的文學課,在高校內外都是首次出現。

陳思和與這些作家相識幾十年,自1980年代開始“長期跟蹤”他們的創作。2012年莫言赴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陳思和是除莫言家屬、翻譯和工作人員之外,唯一受莫言邀請參加全部活動的評論家。

請作家上課始于1986年。當時陳思和是復旦大學中文系講師,他給1986屆本科生開了一門“新時期文學專題研究”。課程分為三單元,作家座談、學生討論和他授課各占三分之一。座談作家包括王安憶、高曉聲、吳亮等,邊聊邊錄音。“大多是青年作家、評論家,我這一代人。”滿頭白發的陳思和笑著回憶,“但那時候錄音功能不好,有的沒錄下來,或者錄壞了。”

陳思和根據部分課堂錄音,整理出版了小書《夏天的審美觸角》,作為這屆學生的畢業紀念。他在編后記寫道:“中文系學生決非單純的接受者,他們正是這個與他們同步成長,共同探索的新時期文學運動的積極參與者與創造者。”這些學生中,郜元寶、王宏圖和嚴鋒后來留校任教,如今也是復旦大學中文系的名教授。

1990年代末,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邀請陳思和編寫教材,面向全國電大學生。教材是錄像形式,常見做法是老師坐在攝影棚講課。陳思和又提議讓作家本人參與授課,比如講陸文夫的小說《井》,陳思和自己講解一段,再播放同名改編電影的片段,最后請作家親自講一段。

“當時多媒體還不發達,邊遠地區學校的大量學生可能一輩子沒機會聽到作家的聲音,看到作家的形象。”陳思和希望把這樣的教材播放到邊遠地區,“課是活的、立體的,邊遠地區的老師就給學生看這個,看完以后他輔導就可以。”

當時的中央電大教材評委洪子誠、謝冕都支持陳思和的設想,但資金一直無法落實。預算一百多萬,相當于現在的大約幾千萬,沒有部門愿意出錢。陳思和啟動好幾次,有一次劇本都開始編寫,也找到導演,最后不了了之,“看著那些作家一個一個的去世了”。

2018年底的新課程算是陳思和的多年夙愿。“我始終是這個腦子。”陳思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把復旦大學的學術聲音放到社會上,讓一些沒有機會進復旦校園的聽眾來聽。”

張愛玲手稿。(南瓜視業供圖/圖)

“蓄意篡改”張愛玲

給大眾講文學課,復旦中文系教授郜元寶最初是排斥的,“吃力不討好”。但他最終還是加入,甚至承擔了最多的課程。

郜元寶意識到,從2001年《百家講壇》開播至今,從電視到網絡,唱主角的是傳統文化。“那是我們幾千年的舊傳統。但是‘五四’以來的新傳統到哪里去了,為什么在新平臺上沒有一席之地?”郜元寶向南方周末記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