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與更新 ——我們身邊的工業遺存復興
巨大的空間意味著巨大的可能性,工業遺存改造是無限想象力與有限外部資源的對接平衡
責任編輯:周建平
巨大的空間意味著巨大的可能性,工業遺存改造是無限想象力與有限外部資源的對接平衡
俯瞰首鋼園北區 圖 / 本刊記者 梁辰
我站在石景山功碑閣最頂層,鳥瞰總面積近8.7平方公里的首鋼舊廠區,不禁為身旁引導我們參觀的筑境設計總建筑師薄宏濤捏了一把汗。他參與了園區北區大部分在建的工業遺存改造項目。
“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做唄。”
三年前他第一次進入首鋼園區時可沒這么淡定,除了“震撼”,“非常震撼”,還有“震撼到一塌糊涂”。從事建筑設計20年,他第一次置身超大尺度的工業建筑環境,“大部分建筑物都是以百米為計的,人在里面特別渺小。”
2019年,首鋼建廠一百年,“面對這樣一個爺爺輩兒的建筑,心里肯定是有一種敬畏的,自己的設計要對歷史有交代。”
工業遺存的保護利用在發達國家早已不是一個新議題,1973年第一屆國際工業紀念物保護會議在英國鐵橋峽谷召開——這座小小的鐵橋是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象征,1986年它作為世界上第一例工業遺產被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我國對工業遺產獨特價值的認識在近十年才凸顯出來。2017年12月,工信部公布了第一批國家工業遺產名錄,首鋼園區作為國內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鋼鐵工業生產廠區入圍;2018年11月,第二批名錄也正式發布。
“過去,舊就等于衰敗,等于‘拆’,現在‘保’越來越被重視,”薄宏濤讀研時接觸過沈陽鐵西區的規劃,“那時候也有保護的提議,但可能這個提法還是早了,鐵西趕上的是最強勁的一波土地商業開發。”
2002年開始,鐵西區經歷了歷時六年之久的“東遷西建”,昔日的“共和國裝備部”已經成為一片高密度商業住宅區,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設、規模最大的工人住宅區“鐵西工人村”,當時共有五個建筑群、143幢住宅樓,最終保存下來僅有32幢樓,其中七幢樓被改造成工人生活館,影響了兩代人命運的集體主義時代,留下了這樣一個小注腳。
“每個項目都有自己的命運”,首鋼舊廠區的改造遇上的是一線城市發展從增量時代步入存量時代的拐點,冬奧IP和北京奧組委的入駐,以及2019首鋼百年的時間節點,使得它甫一落地就風華正茂。
當自己的作品備受關注,薄宏濤說任何一個建筑師遇到首鋼都會倍感幸運,“建筑師其實處于產業鏈條的中段,真正決定項目影響力的還是城市的能級和規劃及產業定位,首鋼園區改造遇到的是——一個中國最頂尖城市的內在需求與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城市產業布局調整的高度契合,這是絕大部分城市更新項目所難以比擬的。”
這兩年,薄宏濤常常受邀參加與城市復興相關的建筑師論壇,同行之間關于工業遺存保護利用的案例交流也越來越多,“其實有很多案例比我做的要好,對行業來說,首鋼這個超大項目的社會價值在于將工業遺存改造利用從行業關注推向了公眾視野。”
日常之美
何健翔和他做了十年的深圳大鵬鴻華印染廠的城市更新項目,是薄宏濤所說的“比自己做的更好”的一個。
“城市更新必須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線上考量,空間的一次更新是容易的,而更新重構后,產業落地成為一個充滿活力與動能的‘新’區域,融入城市肌理、自主代謝生長,才說明更新取得了成功。”薄宏濤對自己手中的大項目抱有一份冷靜,“城市更新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政策驅動,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社會內生需求動能。國外有不少靠政府推動或政企聯合推動取得成功的大型城市復興經典案例,但也有第一次更新之后,產業沒有帶動內生動能,人流和活力達不到預期,最終導致更新失敗的教訓。”
何健翔是國內較早從事城市更新的建筑師,曾在比利時學習工作七年,“歐洲對老建筑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把它們看成構成城市脈絡和肌理非常自然寶貴的部門,保護利用是一個早已達成的共識。”
2007年他和合作伙伴蔣瀅在廣州創辦了“源計劃建筑師事務所”,“作為獨立設計師,我們剛開始能夠拿到的項目都是比較小的,比如一些舊項目的改造,我們對舊的東西也有感情,喜歡這種新從舊出的‘考古’型創作”——農科院廢棄溫室中翻新出的小型辦公空間、廣州紅專廠里由原鷹金錢罐頭廠裝罐車間改造出的第一個文藝聚落,以及源計劃在廣州麥倉頂層的辦公室,都是他們小而美、小而雅的改造實驗。最具知名度的作品則是深圳藝象國際社區(iD Town)和竣工于2017年的連州攝影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由存放“涼果”(果脯)的倉庫改造而成,改造重建歷時四年。
源計劃在廣州麥倉頂層的辦公室 圖 / Liky Photos
2017年,“源計劃”被全球權威建筑行業網站Archdaily評為中國十大新銳建筑師事務所。
當代建筑權威期刊英國《建筑評論》(AR)雜志對過去五年來全世界建成并持續使用的更新類建筑項目做了評選,共設三個“贊譽獎”、兩個“高度贊譽獎”和一個獲勝大獎(Winner)。深圳藝象國際社區項目最終獲得了AR NEW into OLD Awards 2017“高度贊譽獎”,該項目還獲得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終極大獎提名、入圍世界建筑節(WAF)酒店單元及新與舊單元,并獲得了德國設計協會ICONIC改造單元獎。
何健翔喜歡這類長期的設計,“因為它允許場地向建筑師進行反饋,有足夠的時間反思和調整。”藝象國際社區的前身是深圳大鵬的鴻華印染廠,這個改造是一個分階段完成的長期項目,第二階段“明德學院”項目與第一階段“折藝廊”項目相隔近十年,“這樣的項目對我來說,也是難得的,由于特殊的政策支持跟相關的使用約定限制,開發商在資金壓力比較小的前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