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落幕前的述說 | 一種關注
責任編輯:周建平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記錄那些臨終患者的講述,讓醫生林曉驥收獲了比數據指標、職稱和收入更深遠的生命觸動
林曉驥為臨終患者做口述記錄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血液腫瘤科。病房側邊是一間布置簡單的辦公室,一墻隔開走廊的喧囂。主治醫生林曉驥帶著患者李雄進來,坐下后,他率先開口,“哎,我們就聊聊天。”
2013年12月,他開始帶隊做醫院臨終關懷的志愿服務,記錄患者和家屬的個人口述史。“就聊聊天”是這兩年林曉驥對患者最常說的一句話。
七幢16樓住院的多是老人,醫院日常生活比較寡淡,四人共享的房間,墻上一個32寸的電視,窗外望下去是建筑工地和灰蒙蒙的城市。房間里沒有走廊人來人往的熱鬧,只有醫護人員偶爾進出,即便老伴在,也多是相顧無言。他們一天話最多的是查房的時候,看到這個1米85的年輕醫生進來,西裝褲白大褂,戴著書生氣的無框眼鏡,兩眼就瞇瞇笑成道彎,“林醫生,你來啦?”
林醫生和其他醫生不太一樣。查房時,他詢問完病情還會和患者嘮嘮家常,聊一聊人生前幾十年的經歷,話不多,更多是在病床邊饒有興致地聽那些年代久遠的故事。老人都感到好奇,好奇他對他們過往人生的好奇。
可能沉默了太久,老人都愿意袒露,愿意講述自己的故事。采訪李雄的那天上午,林曉驥和一床患者從中國女排的比賽聊到老人以前的職業,他曾是,空軍飛行員教官。提到這個,半躺在病床上的老人一口氣坐直身子,棉被一掀,認認真真給林曉驥細數幾十年前閱兵的場景,眼里迸出當年的神采。
林曉驥為晚期腫瘤患者辦理角膜捐獻
“有想過死亡這件事嗎”
林曉驥和他們熟悉起來,患者視他為值得信任的傾吐對象,家里的大小事、不方便和晚輩或家屬說的都和他說。一些關系更好的,林曉驥會邀請他們坐下來,以訪談的方式,比較正式地梳理他們過去的人生。李雄就是他的第21個采訪對象。
李雄在折疊辦公椅上坐下來,兩只手安靜地放在膝蓋上,背挺得筆直。
這位76歲的退伍軍人有點兒局促。他習慣了躺在病床上,仰視著和自己閑聊的醫生,旁邊護士在做檢查、家屬偶爾搭幾句話。但現在這個空間安靜、私密,一套桌椅,一個資料柜,白墻前一瓶黃色馬蹄蘭,沒有檢查儀器和閑雜人等,他們四目相對,平視對方,說話需要更多的專注和思考。
訪談從李雄年輕時的經歷開始,他是黨員干部,人生中最自豪的是自己當村書記主持修路的事。聊到興頭,他慢慢松弛下來,一只腳支起,干瘦的手臂搭在膝蓋上,身子向后一歪,一下一下地晃著椅子。
林曉驥對我說,他找訪談對象也是有選擇的,要足夠信任,愿意敞開來跟他聊,也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對自己的過去有整理和思考的能力。2013年,他和溫州口述歷史研究所所長楊祥銀決定要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