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和:大家都說“佛系青年”,今天的文學里有沒有?

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是77級大學生,畢業后留校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42年來,他親歷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許多歷史性事件。

責任編輯:宋宇

陳思和(東方IC/圖)

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是77級大學生,畢業后留校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42年來,他親歷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許多歷史性事件。

1978年,陳思和的同班同學盧新華在《文匯報》發表小說《傷痕》,11天后陳思和發表評論《藝術地再現生活的真實》?!秱邸芬l全國讀者的關注和討論,成為新時期第一個文學思潮“傷痕文學”的代表作。

從1980年代至今,陳思和跟蹤閱讀和評論莫言、王安憶等同代作家的作品。2012年莫言赴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陳思和是除莫言家屬、翻譯和工作人員之外,唯一受其邀請參加全部頒獎活動的評論家。

1999年,陳思和擔任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委,上海市高一學生韓寒未留意復賽通知,幾乎錯過決賽。“陳思和老師當時就提出說可以補考,最后我獲得了一等獎。”韓寒曾回憶,“我非常感謝陳思和老師當時為我的直言。”

2001年起,陳思和擔任12年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如今,中國當代文學不復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舉國關注,他卻認為,“邊緣化”才標志著文學成熟,“這時候文學不再是工具,不需要再迎合讀者”。

2018年,陳思和策劃音頻節目《中國文學大師課》,領銜12位學者為大眾講解中國現當代文學。他拒絕為取悅聽眾講花邊新聞或插科打諢,還“破天荒第一次用講稿”。

2018年12月20日,在他擔任館長的復旦大學圖書館,陳思和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采訪。

很多作家說“我不在乎,也不看評論”,其實都在乎

南方周末:那些你“跟蹤”了三四十年的作家,為什么會參與針對大眾的文學課?

陳思和:最早是我的動議。因為我們的課程是解讀文學文本,本來一門課十分鐘,我說留三分鐘在前,先讀兩段作品原文。當然請作家本人最好,比如解讀《透明的紅蘿卜》,由莫言讀當然好了。后來平臺方有另外一個思想,就是請他們擔任十個單元的導師,就每個單元的話題談談想法。

南方周末:你關注的同代作家近兩年在創作上有什么新趨勢?

陳思和:這一代人現在都已經60歲以上了。他們能夠保持旺盛的創作力,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很可貴,沒有很多政治的、社會的因素干擾他們,這40年來他們基本按照自己的經驗理解生活,沒有人“關心”他們,比較“邊緣化”。這些作家都成了不可替代的,再來一個作家冒充莫言,是冒充不了的,冒充余華也寫不出來,這批作家的風格基本上成熟了。一般來說,成熟一定自我束縛或者保守,把自己框住,比如郁達夫。郁達夫后來寫的和前面差不多,永遠都是這個風格的。

但在今天的中國,有幾個作家還能主動突破,努力在變。賈平凹是一個,他的《山本》,這種氣象、容量,要生命力旺盛。張煒這兩年的新作品也很好,也在變。他們能維系這樣的時代最高水平,但畢竟不是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