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App面世:遲來的“稅感”
這是個人所得稅稅制從“分類稅制”向“綜合稅制”轉變的第一步。當“個人所得稅”App開啟了人們主動申報的意識后,“稅感”被激活,個人申報有望逐漸成為人們公認的一種經濟生活方式。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商品房樓下一名租房者和他的女房東。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17日《南方周末》)
在所有年齡段中,覆蓋6項抵扣最多的人群集中在1980年—1985年出生的一代。
在中國,個人信息原本就廣泛存在于各個政府部門,匯總早晚要來,只是這次以個稅填報為突破點,由稅務部門完成了。
這是個人所得稅稅制從“分類稅制”向“綜合稅制”轉變的第一步。當“個人所得稅”App開啟了人們主動申報的意識后,“稅感”被激活,個人申報有望逐漸成為人們公認的一種經濟生活方式。
2019年1月1日,“個人所得稅”App上線。下載這個App,可以說是人們離“稅”這個字距離最近的一次。
從這天開始,人們可以自己在App上填報個人所得稅抵扣項目,一共六種,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贍養老人。這六項支出按照一定額度可以在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額中減除,然后再計稅。
上線半月,在蘋果手機AppStore上,這款由國家稅務總局開發的App被點評2.18萬次,幾乎和訂火車票的“鐵路12306”App持平(2.89萬次)。打分2.7分,批評集中在人臉識別不好用、系統反應慢等問題上。上線不久,這款App已經更新過三個版本。
它的出現,是中國居民主動申報納稅信息的里程碑。實際上,早在1996年和2007年,國家稅務總局就分別印發了兩次關于個稅自行申報納稅的辦法,要求年收入12萬以上的納稅人自行申報,但應者寥寥,比如2009年全國只有260萬人申報,只占總人口的0.18%。
如今,在移動互聯網成熟后,借由稅收抵扣的“國家紅包”,這件二十余年推而不動的事情得以大步向前。
在《稅收的邏輯》一書中,天津財經大學教授李煒光說,“自行申報既是納稅人的義務,也是納稅人的權利,這將有助于喚起公民的納稅人權利意識。”換句話說,自行申報納稅才能讓人們切實地具有“稅感”、感知“稅痛”,關心自己的錢被政府花到哪里去了。
租客與房東扯皮
在這次抵扣中,最牽動社會神經的是“住房租金抵扣”一項。
長期以來,雖然人們心中隱約知道房租應該繳稅,但很少有房東這樣做,也極少有租客會向中介機構索取房租發票,稅務機關征管也非常困難,所以租房無稅成了一種公眾潛意識。
但在這次個稅信息填報中,租客可以填寫房屋租賃信息,包括合同編號、房屋地址、租賃方信息(中介或房東),從而根據城市規??梢悦總€月享受800元、1100元和1500元不等的個稅抵扣。
租房信息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