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倉東教育基地”獲聯合國大獎 “空心村”的另類鄉建

廣東開平僑鄉“倉東模式”因獲聯合國大獎而名聲在外,有人前來參訪,有人要取經,有人尋求合作,同時也有人質疑。

正在中國大地興起的“鄉村建設”并沒有阻止鄉村人口逐年減少。在日益“空心化”的古村里做文化保育和古建筑修復等公益項目,究竟是為誰而做?

責任編輯:張玥晗 實習生 方詩琪

村民在祠堂走廊練習開平民歌。(南方周末記者 劉怡仙/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17日《南方周末》)

廣東開平僑鄉“倉東模式”因獲聯合國大獎而名聲在外,有人前來參訪,有人要取經,有人尋求合作,同時也有人質疑。

正在中國大地興起的“鄉村建設”并沒有阻止鄉村人口逐年減少。在日益“空心化”的古村里做文化保育和古建筑修復等公益項目,究竟是為誰而做?

一場名為“鄉村振興與文化遺產保育活動周”的活動2019年1月5日在廣東開平倉東村舉辦,參與者之眾,引起多方關注。2015年,這個僑鄉小村的“倉東教育基地”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其主要推動者是五邑大學廣東華僑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譚金花。

2010年,譚金花帶著一群學生、學者來到倉東村,想在這里搞一場“鄉村營造”的實驗,本已凋零破敗的鄉村,以兩座祠堂的修復為起點,逐漸有了新的生機。

然而,包括“倉東模式”在內的鄉村建設項目并沒有阻止鄉村人口逐年減少,在日益“空心化”的古村里推進文化保育和古建筑修復等公益項目,究竟為誰而做?

村里來了大學教授

最初,譚金花是被請來的。

開平是著名僑鄉,當地村民早在十九世紀就開始外出謀生,其后不斷返鄉建設,在村里建了大量融合中西建筑風格的民居、碉樓、祠堂等。2007年,“開平碉樓與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旅游開發形勢向好。

距離“開平碉樓與古村落”不過三公里的倉東村,自然也有微瀾,想到了改變。2008年,村里兩位退休老人籌劃開放祠堂作為旅游景點,與此同時,他們開始編纂村莊歷史,搜羅了留聲機、煤油燈等兒時的物件,置于祠堂閣樓展示。

村里祠堂在20世紀歷經種種時代動蕩,早已面目全非,幾位老人又聯系鄉賢、海外華人捐款重修。長居香港的村民后裔謝天佑在此號召下,表示愿意大額出資修復,但提出了條件,“必須找專業的人”。

譚金花本是開平人,是“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遺時申報文本和遺產管理規劃文本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作為華僑文化的研究者,她曾數次到倉東村考察,也因此進入謝天佑與村民的視野中。

彼時,譚金花早有找個村子進行鄉村文化遺產保育發展和社區營造的想法。2010年暑假,當謝天佑和幾個村里長者找到她的工作室,邀請她做祠堂修復的技術指導時,他們一拍即合。譚金花后來回憶,應是當時工作室擺著大卷大卷的勘測圖紙,使對方確信這是要找的團隊。

謝天佑出資修復兩座祠堂。與祠堂修復同步進行的是幾位老人在村口收門票,每張門票10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