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不是衡量新聞作品的主要標準
近日,因為一篇題為《甘柴劣火》的自媒體文章,傳媒圈內吵翻了天?!陡什窳踊稹反罅恳貌ⅰ凹庸ぁ绷藗鹘y媒體的新聞報道內容,此文在微信公號上發表之后,很快成為“爆款”,還有數額不菲的“打賞”。
責任編輯:陳斌
根據一些新聞報道的內容,直接交待事件本身。誠然,這樣文章會更好看,但是弱化了真實性。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17日《南方周末》)
新聞真實,很重要的一個體現就是交待消息源。
近日,因為一篇題為《甘柴劣火》的自媒體文章,傳媒圈內吵翻了天?!陡什窳踊稹反罅恳貌?ldquo;加工”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內容,此文在微信公號上發表之后,很快成為“爆款”,還有數額不菲的“打賞”。
文章出來之后,財新傳媒記者王和巖公開質疑,該文沒有經過采訪,不冒任何風險,是利用財新的付費閱讀壁壘“攢吧攢吧炮制出來”的,由此在傳媒圈引發軒然大波。爭議主要是圍繞新聞作品的著作權問題。
不過我卻想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什么才是好的新聞作品。因為,這場爭論的一個大前提,就是《甘柴劣火》確實成為了&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柴穎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