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革時代的圖像敘事與“低調啟蒙” ——陳平原談晚清畫報

晚清小說及畫報中熱火朝天的“破除迷信”,代表了那個時代思想的主流。經過庚子事變,亡國慘劇迫在眉睫,志士們以救國為第一要務,根本沒有心思談風月,說民俗。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晚清畫報從諸多角度記錄當時的常識、道德和風尚。晚清社會的點點滴滴都記錄在畫師筆下,女性生活和新的城市文化都得到了清晰的展現。圖為《海上百艷圖》中的《明眸皓腕》。(三聯書店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17日《南方周末》)

晚清小說及畫報中熱火朝天的“破除迷信”,代表了那個時代思想的主流。經過庚子事變,亡國慘劇迫在眉睫,志士們以救國為第一要務,根本沒有心思談風月,說民俗。

2018年底,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平原新著《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出版。此書集陳平原研究晚清畫報近20年之功。

晚清畫報興于中法戰爭(1884年)前后,在辛亥年間(1911年)漸漸湮沒無聞。這30年恰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最激烈的段落。其間,逾120種畫報,于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一線城市”或一紙風行十幾年,或旋起旋滅。它們大多有大眾媒體的胃口與心胸,企圖男女老少、精英底層“通吃”。

魯迅、梁漱溟和鄒韜奮等重要知識分子都曾是晚清畫報的“粉絲”,他們或被傳神的圖畫,或被淺近有趣的新知吸引。鄒韜奮曾以研究者的眼光,稱《點石齋畫報》為“畫史”。

“畫史”之說也適用于晚清畫報作為整體的“文獻價值”,晚清社會的點點滴滴在畫面上徐徐展開:中法戰爭、甲午海戰、義和團、辛亥革命;租界的訴訟、華洋糾紛、跑馬場和醫院;熱心公益、能文能武、引領衣著風尚的女學生;造就新式國民的小學堂;玩桌球、吃西餐、捐資助學的仕女;街頭演講的小學生;喋血街頭或刑場的革命者;十字街頭的巡警;帝都的勝景與風俗……

陳平原研究了120種晚清畫報中的30種,從中剝筍抽絲,呈現出別開生面的晚清:新舊羼雜、人心思變,半新半舊的媒體人在守舊與維新之間掌握微妙平衡。在這微妙的平衡中,“啟蒙”、“改良”、“自強”、“科學”、“強權”、“平等”和“現代”等“大詞”從先知先覺者激越的口號,轉化成大眾所能接受的常情常理。

2019年1月,陳平原就新書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書面采訪。

中國古籍、傳說中多有關于“飛”和“成仙”的想象,有機會出國游歷的晚清文人、政客,也在日記、文章中對在海外乘坐熱氣球的經歷大書特書。圖為《演放氣球》(三聯書店供圖/圖)

從繡像小說到圖說新聞

在陳平原看來,晚清畫報的興起端賴兩個條件:石印技術的推廣;報人以圖畫說新聞、布新知的意識。前者決定了畫報的生存時限:1911年之后風光不再,是因為攝影術取代了畫筆?!饵c石齋畫報》之前,中國已有自西方引進的《小孩月報》《瀛寰畫報》和《圖畫新報》,其繪畫技法是西式的,內容大多“靜止”,不與新聞掛鉤。在陳平原看來,它們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晚清畫報。

《點石齋畫報》開宗明義——“取報中近事,繪之以廣見聞”,它開啟了畫報畫風的本土化。當時的畫報報人十分明白,西畫和中國畫的分野在于一個“能肖”,一個“能工”,且為達到圖說新聞的目的,技法應向“能肖”靠攏,但“點石齋”的畫風仍主要是中國式線描。晚清畫報興起前,教會出版物中的配圖也有大致轉型,陳平原詳細勾勒了《天路歷程》被“繡像小說化”的過程。晚清畫報的畫風,展現了舶來品中國化的一種情形。

南方周末:畫報和文學似乎距離較遠,晚清畫報如何進入你的研究視野?

陳平原:從192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到上世紀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推出方漢奇主編的三大卷《中國新聞事業通史》,晚清以降的報刊研究早已成為一個專門領域。阿英最早將報刊史研究與小說史研究相結合,開創了一片新天地。得益于哈貝馬斯、布迪厄等西方理論家的加持,近20年,國內外文學研究者大舉進入報刊研究,取得了極大成績。這一學術趨勢,我在《文學史家的報刊研究》(2002)以及《文學史視野中的“報刊研究”》(2008)等文章中有專門評述。

從博士論文《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1987)起,我就關注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