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房地產、互聯網、金融及汽車行業企業社會責任榜解讀
房地產、互聯網、金融及汽車行業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同時,它們的健康發展、社會責任履行情況與社會民生、每一個人的美好生活緊密相關。為系統監測房地產、互聯網、金融和汽車行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2018年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增設了四個行業榜單。行業榜單的評價指標在沿襲總榜單經濟指標、公平運營指標、產品指標、環境指標、員工指標、社區指標和責任治理指標七大指標模塊的基礎上,根據行業特征對二級指標和指標權重進行了微調,以便更好衡量它們的行業特色社會責任議題。
房地產行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分析
2017年是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年”,房地產政策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基調,從限購、限貸,到限售、限價、限商,調控力度不斷加強,調控效果逐步顯現。共有49家房地產企業納入本次評價,其中,房地產行業社會責任平均得分為50.78分,有13家企業的社會責任得分達到“及格”水平。
1.行業分化加劇,品牌房企成長性良好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7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09799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7.0%;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2550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5.8%;12月,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簡稱“國房景氣指數”)為101.72。此外,房地產行業分化加劇,行業進入發展新周期。本次調研顯示,上榜企業平均凈利潤增長率為43.83%,其中,6家企業凈利潤增長率超過100%,7家企業凈利潤增長率為負數;上榜企業平均凈資產增長率為83.67%,3家企業凈資產增長率超過100%;與2016年底相比,上榜企業中7家雇員總數增幅超過50%,13家企業雇員總數下降。
2.公平運營能力需要提升
房地產企業公平運營意識需要提升,需要重視公平運營機制建設。本次調研顯示,45.1%的企業建立了反貪腐機制,88.24%的企業內部建立了完善的合規體系,但仍有5家企業被爆出在評價期內存在貪腐或違紀行為。
3.消費者基本權益保護問題突出
房地產市場仍處于賣方強勢市場,缺乏對消費者基本權益的尊重和保護。本次調研顯示,52.94%的企業建立了明確的產品安全制度,但僅有27.45%的企業建立了明確的消費者信息保護機制,50.98%的企業建立了明確的消費者投訴解決機制,56.86%的企業建立了完整的產品與服務信息披露機制;在評價期內,多家企業被爆出侵犯消費者權益行為。
4.重視自身環境管理,但需關注綠色供應鏈建設
伴隨生態文明納入國家戰略,房地產企業逐步重視環境管理和綠色發展。本次調研顯示,72.55%的企業制定了綠色發展計劃并實施,60.78%的企業制定了針對大氣、土壤等核心環境要素的管理制度,50.98%的企業在調研期接受了環境影響第三方評估,54.9%的企業建立綠色辦公的相關措施;在供應鏈環境管理方面,35.29%的企業開始對供應商進行環境影響評估,需關注綠色供應鏈建設。
5.重視員工責任,忽視供應鏈勞工權益
房地產企業員工責任履行較好。本次調研顯示,超過90%的企業均建立了完善的員工培訓體系,并建立了員工利益分享機制;52.94%的企業建立了員工與企業高層的溝通機制,41.18%的企業建立了鼓勵員工參與企業治理的措施和渠道;但在供應鏈勞工責任方面,僅有17.65%的企業建立了明確的供應鏈勞工權益審核機制。
6.重視公益慈善投入,但缺乏公益管理
房地產企業慈善捐贈投入較大,但公益管理水平需要提升。本次調研顯示,有10家企業當年捐贈金額占凈資產的比例超過0.1%,74.51%的企業有明確的社區投入制度,64.71%的企業有固定的機制支持公益活動;但僅有35.29%的企業對公益項目有相應的管理、考核與評估。
7.理念上重視社會責任,但落實保障機制不足
本次調研顯示,上榜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中都體現了社會責任思想,52.94%的企業最高管理層參與了社會責任工作;但僅有41.18%的企業建立了社會責任管理制度或流程,17.65%的企業設有企業社會責任專職人員。
互聯網行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分析
2017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繼續深入發展,互聯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及互聯網并再次提及網絡強國戰略。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網絡安全、個人信息保護、大數據“殺熟”等社會責任議題廣受社會關注。共有50家互聯網企業納入本次評價,其中,互聯網行業社會責任平均得分為43.94分,10家互聯網企業的社會責任得分達到“及格”水平。
圖片說明...
1.經濟成長性表現良好
2017年,我國互聯網企業繼續快速發展。中國互聯網協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17年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分析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的互聯網業務收入總規模達到1.07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本次調研顯示,BAT(百度、阿里、騰訊)、今日頭條母公司字節跳動、蘇寧易購等19家企業凈利潤增長率超過50%;11家企業凈資產增長率超過100%。
2.公平運營水平需要提升
由于互聯網企業處于快速成長期,在公平運營、合規運營方面表現欠佳。本次調研顯示,僅有34%的互聯網企業建立了明確的反貪腐機制,22%的企業建立了知識產權保護制度,28%的企業建立了內部合規管理體系;在評價期內,超過10%的企業被爆出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
3.消費者權益保護需要關注
互聯網企業需要關注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本次調研顯示,接近一半的互聯網企業還沒有建立明確的消費者信息保護制度或措施,一半的互聯網企業沒有建立明確的消費者投訴解決機制;在消費者知情權方面,僅有24%的企業建立了產品或服務的信息披露機制,同時,在評價期內,多家企業被爆出存在產品與服務虛假宣傳等侵犯消費者權益行為。
4.員工責任履行較好
得益于扁平化管理,互聯網企業在民主管理、內部溝通方面表現較好。本次調研顯示,100%的上榜企業均建立了員工與高管的溝通機制;40%的企業建立了員工利益分享機制;38%的企業建立了完整的員工培訓發展計劃。
5.重視公益慈善及社區投入
借助技術優勢,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弱勢群體賦能等公益活動。本次調研顯示,超過一半的互聯網企業均建立了公益投入的措施或平臺。但是,互聯網企業公益管理仍處于初級階段,僅有14%的企業對公益項目進行考核與評估。
6.社會責任管理水平亟需提升
本次調研顯示,72%的互聯網企業核心價值理念中均體現了社會責任思想,但在社會責任管理及機制保障方面不足,僅26%的企業設有社會責任專職人員,24%的企業有社會責任相關管理制度,28%的企業建立了利益相關方溝通機制。
金融行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分析
金融是經濟“血脈”,金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引導作用。2017年被金融業稱為“史上最嚴”監管年,強監管之下行業履責水平需要提升。共有49家金融企業納入本次評價,其中,金融行業社會責任平均得分為55.38分,有15家評價企業的社會責任得分達到“及格”水平。
1.金融企業成長性面臨挑戰
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是2017年金融監管的重點。本次調研顯示,49家上榜企業中,10家企業凈利潤增長率為負數,1家企業凈資產增長率為負數;2017年度報告期內,83.67%的企業稅費增長率為負;截至2017年底,30.61%的企業雇員總數比2016年下降。
2.重視合規體系建設,但違規行為仍大量出現
公平運營、合規運營是金融企業的底線責任,也是金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本次調研顯示,85.71%的企業建立了明確的反貪腐機制,97.96%的企業建立了合規體系,28.57%的企業建立了反不正當競爭的制度;但是,金融企業合規運營能力仍需加強,調研期內,多家企業被爆出存在貪腐、高管違紀、違規放貸、違反反洗錢法等違規行為,部分企業因違規被監管機構多次處罰。
3.重視消費者基本權益保護
金融企業比較重視消費者基本權益保護。本次調研顯示,86.76%的企業建立了消費者投訴解決機制,81.63%的企業建立了完整的產品信息披露機制,55.1%的企業建立了消費者隱私保護相關制度規定。
4.發展綠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綠色轉型
2016年8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希望通過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支持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本次調研顯示,81.63%的企業制定了支持循環經濟、綠色產業相關的政策措施,55.1%的企業建立了環境信息披露的制度,85.71%的企業開展綠色辦公。
5.重視履行員工責任
金融企業對員工責任較為重視。本次調研顯示,上榜企業均建立了完整的員工培訓發展計劃,87.76%的企業建立了員工利益分享機制,保障員工可以分享企業的發展成果;63.27%的企業建立了員工與企業高層的溝通交流機制和渠道,46.94%的企業鼓勵員工參與企業治理。
6.重視公益慈善投入,忽視對公益項目的管理
金融行業公益活動仍處于原始階段,重視公益慈善投入但對公益項目的管理不足。本次調研顯示,上榜的49家企業年度平均公益慈善投入金額為1982.5萬元,67.35%的企業建立了支持公益活動的機制或平臺;但金融企業對公益項目管理不足,絕大多數企業沒有針對公益項目的管理、考核、評價機制。
7.重視社會責任理念,但高層參與不足
本次調研顯示,上榜企業的公司文化中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社會責任思想,但僅有26.53%的企業有社會責任專職人員,42.86%的企業制定了社會責任相關管理制度和流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社會責任工作參與不足,僅有26.53%的企業有高管參與社會責任工作。
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分析
2017年,我國汽車行業實現平穩健康發展,產銷量再創新高,連續九年蟬聯全球第一。伴隨我國進入汽車社會,汽車行業的社會責任問題日益引起人們關注。共有57家車企納入本次評價,其中,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平均得分為54.81分,有21家企業的社會責任得分達到“及格”水平。
1.行業增速持續放緩,整體盈利能力減弱
2017年,我國汽車行業景氣度下行,重點企業營業收入與利潤總額增速放緩。本次調研顯示,在上榜的車企中,35.09%的企業凈利潤增長率為負數,17.54%的企業凈資產增長率為負數;截至2017年底,47.37%的企業雇員總數比上年下降。
2.重視公平運營,積極促進供應鏈履責
汽車企業供應鏈長且復雜,全球車企均十分重視供應鏈管理。本次調研顯示,68.42%的企業建立了完善的合規管理體系,36.84%的企業建立了明確的反貪腐機制;大部分企業積極促進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43.86%的企業在調研期內對供應商進行了環境影響評估,25.42%的企業建立了供應鏈勞動用工審核機制。
3.重視產品質量管理及消費者權益保護
國內外汽車企業均比較重視產品質量安全,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本次調研顯示,84.21%的企業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82.46%的企業有明確的產品質量安全及客戶安全保障機制,68.42%的企業建立了明確的消費者投訴解決機制,71.93%的企業重視消費者知情權,建立了完善的產品信息披露制度;此外,汽車企業比較重視產品的生命周期管理,36.84%的企業建立了關于產品可持續性的評估體系。
4.踐行綠色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環境責任是汽車企業非常重要的責任維度之一。本次調研顯示,84.21%的企業通過了相關環境管理體系認證,71.93%的企業制定了循環經濟、支持新能源汽車等發展計劃,31.58%的企業有明確的環境管理目標;在調查期內,96.49%的企業接受了第三方環境影響評估;63.16%的企業制定了環境信息披露制度。
5.承擔員工責任,重視員工成長與發展
本次調研顯示,85.96%的企業建立了明確的員工培訓及員工成長計劃,36.84%的企業建立了鼓勵員工參與企業治理的機制和渠道;在職業安全方面,43.86%的企業通過了職業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調研期內,近30%的企業受到了省級以及以上政府部門頒發的勞動權益相關獎勵。
6.重視社區投入,關注公益項目管理
汽車企業比較重視社區投入及社區關系,員工志愿服務活動較多。本次調研顯示,73.68%的企業非常重視社區投入,建立了支持社區投入的機制和平臺;在公益項目管理方面,61.4%的企業積極開展公益活動,并對公益項目進行管理、考核與評估。
7.重視社會責任理念和文化,社會責任落實機制有待完善
汽車企業比較重視社會責任理念,企業核心價值理念均體現了社會責任思想,但社會責任落實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本次調研顯示,僅有31.58%的企業建立了社會責任相關管理制度及管理流程,45.61%的企業有明確的利益相關方溝通機制。
結語
通過對房地產、互聯網、金融和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系統分析,可以看到這四個行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均有待提升,社會責任得分達到“及格”水平的企業數量較少。具體來看,房地產、互聯網、金融和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有以下四個特點:(1)社會責任意識較強,但社會責任落實機制有待完善,社會責任管理水平相對“落后”;(2)公平運營意識有待提高,在知識產權保護、公平競爭、反貪腐、合規運營等方面需要加強;(3)供應鏈的綠色管理和勞工權益保護相對薄弱;(4)重視公益慈善投入,但公益項目的管理、效果后評估需要加強。未來,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將繼續跟蹤監測不同行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引導重點行業更加關注社會責任,培育行業社會責任項目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