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NGO崛起之路
臺灣的NGO能發展起來,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學者介入。大陸的NGO一直沒能健康發展,不妨試問,我們的學者在哪里,以什么為最高追求?
責任編輯:戴志勇
■ 編者按:1987年“解嚴”后,臺灣NGO蓬勃發展。經“9·21”抗震洗禮,這個知識分子主導下的群體,在法治精神下已可做到聚散有度,開合有節。本文詳盡真切地呈現了臺灣NGO的崛起歷程,或可為大陸提供鏡鑒。
作者在臺灣九份小鎮,該鎮為“9·21”地震重創地,已經恢復如初。 作者供圖
在1999年“9·21”地震前,臺灣NGO經歷了12年曲曲折折的磨礪。
今年4月21日我去臺灣學習臺灣農會的組織經驗,6月19日凌晨才回到北京。我在臺灣知道汶川地震,連夜趕寫政策意見通過社科院上送。但是,還能為抗震做什么?我選擇了實地考察臺灣“9·21”抗震經驗,力爭將他們的經驗帶回來。
我走訪了“9·21”地震震中南投縣的幾個鄉和村莊,訪談當地農民、農民組織和NGO(non-goverment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特地參觀了在霧峰一所中學廢墟上建成的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現代化的“9·21”地震教育園區(建了8年,2007年10月投入使用),還專程拜訪了參與和指揮“9·21”抗震的一些關鍵人物,收集了幾十公斤的抗震資料,隨身攜帶回京。
民眾對NGO評價超過政府
臺灣“9·21”地震至今已9年。不過,上下一談起“9·21”,都會立即提到民間社會發揮的重要作用。他們對民間的贊譽的確超過了政府。NGO的主動和全面參與,成了“9·21”抗震的標志。從物資配給、心理咨詢、社會工作到政策構建、捐款監督以及發起成立“9·21”抗震基金會,臺灣NGO的組織性、系統性、完善性和快速反應能力都超過了政府,這一點獲得政府和社會的公認。通過“9·21”抗震,臺灣NGO界形成了聚散有度的快速反應和應急機制。是“9·21”抗震這個機會成就了臺灣NGO——有意識、有組織、有作為,能夠號令全社會最積極的那部分力量站起來抗災的社會主體。“9·21”震后3天,臺灣聯合勸募協會,一個有很多NGO加盟的非營利組織聯盟就開始了聯合行動,直接派出資深社工到一線組織資源調劑中心,有組織地分發各地來的捐贈物資。7天后,經一位NGO律師提議,一個覆蓋全臺的NGO聯盟的雛形鑄就。第14天,這個180家NGO參與、簡稱“全盟”的機構就拉開架勢正式辦公了。
一開張,全盟就通過表決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