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華×蘇偉×魏然:我們是阿西莫夫未來世界之樹上的蜂巢
“我們跟樹的關系,我們的這個小格子和蜂巢另外的格子之間的關系,某種意義上是新的全球主流價值試圖讓我們去忽略,而我們的生命事實不容我們忽略的東西”
責任編輯:周建平
蘇偉、戴錦華、魏然在展覽的開幕式上對談 圖 / 中間美術館提供
(本文首發于2018年12月31日南方人物周刊)
“我們跟樹的關系,我們的這個小格子和蜂巢另外的格子之間的關系,某種意義上是新的全球主流價值試圖讓我們去忽略,而我們的生命事實不容我們忽略的東西”
90年代以來的藝術與主流價值
近年的藝術研究,傾向于把當代藝術的話語和生產放置在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多維參照系里考察。在北京中間美術館舉辦的“想象·主流價值”展覽中,人們可以瞥見從1980年代末綿延至今的文藝創作與各種話語、機制、潮流、風格之間的復雜關聯。
展覽于2018年11月18日開幕,至2019年3月結束,策展人為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錦華和中間美術館高級策展人蘇偉。透過劇場、紀錄片、電影、網絡文化與亞文化、文學、思想論爭等形式,文藝展現出自身所處的位置、角色和價值,也彰顯著主流價值體系的多元形態下的共生空間。
1990年代市場發軔,商品與消費主義進入大眾現實。文化作為一種快消品成為風尚,中國的波普藝術應運而生。具有輕松調侃意味的表現詞匯開始出現在新生代藝術作品中。
80年代的前衛藝術家們對哲學問題的興趣和理論闡釋,以及諸如“大靈魂”“拯救”等詞語,均不再時興。在藝術創作中,對集體主義和社會集體目標的追尋,以及沉重、深度與茫然情緒,被虛無和戲謔所解構;歷史問題被懸置,憤怒、浪漫、意義感、理想主義和英雄色彩煙消云散,普通、偶然和平庸的無聊感進入藝術的表現主題。自嘲和無所謂的世俗痞子文化,在這失落的一代彌漫開來,成為藝術批評家栗憲庭筆下的“玩世現實主義”。
在文學領域,一些小說的發表、傳播、評價和引申為眾人矚目,引發了文化論爭,折射出彼時復雜的文化現象和沖突。對王朔小說創作的爭議、對王小波的評價一時涌上風口浪尖。
無論是在文學創作、影視作品還是前衛藝術中,世俗化現象、都市日常生活、人的生存欲望開始代替宏大敘事和重要社會問題,成為新的母題。在人們的嬉笑怒罵中,“潑皮”“調侃”的玩世生活觀念、王朔式的恣肆,沉淀為一種新的精神生存狀態。
1988年被中國影視界稱為“王朔電影年”,王朔的四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頑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輪回》《大喘氣》登上銀幕。在90年代初熱映的《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海馬歌舞廳》等電視劇集和情景喜劇里,市井智慧、底層生態和燈紅酒綠光怪陸離。對新舊都市的想象和現代化進程下的全球流散等在這一時期的影視作品中也有所表達。
記錄與寫實成為一種不約而同的載體選擇。90年代初,在孤立零散的場所,觀念藝術和錄像藝術(video art)開始成為一種藝術景觀。照相式的語言方式和照相寫實主義作品,出現在1990年中央美術學院建院40周年的教師作品展中。
然而,“擁有先進的攝錄編設備的國有電視臺與實驗藝術無法產生關聯。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足夠經濟支持的藝術家制作作品的方式都是地下的,他們往往依靠在電視臺工作的朋友進行私下工作。”(《20世紀中國藝術史》)
但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會和文化轉型中,在商品經濟和個體經營暴富的沖擊中,這種體制內外、官方和民間的分割不再分明。
央視1993年開播的《東方時空》,被廣泛認為是第二輪電視新聞改革開始的標志,通過嚴肅的新聞視角聚焦社會熱點、時政要聞、百姓日常,并帶動了電視制作體制的變化。富有開拓性的制片人負責制、“主持人制”和“第二用工制度”等在此試煉。欄目全部使用社會資金,由欄目制片人選擇雇傭制作人員。
《東方時空》的參與創辦者多是紀錄片導演出身。90年代&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