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原作者20分僅得6分?很正常
作者本人不“理解”閱讀理解,并不矛盾,閱讀理解作為一種考題形式,也是必要的。問題的關鍵在于,閱讀理解該怎么出。
責任編輯:劉韻珊
作者本人不“理解”閱讀理解,并不矛盾,閱讀理解作為一種考題形式,也是必要的。問題的關鍵在于,閱讀理解該怎么出。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閱讀理解原作者20分僅得6分,到底正不正常?
近日,話題#閱讀理解原作者20分僅得6分#登上微博熱搜。
原來是蘇州高二年級語文統考中,一道現代文閱讀理解題目,摘選自王亞的一篇散文《清明》。由于最終的標準答案太難,有學生考后通過微博直接聯系上了王亞,并請她作答,而率性的王亞也很快作了回應。
沒想到標準答案出來后,20分的題目,原作者王亞也僅僅能拿6分。這個新聞再次引起了網友對于語文閱讀理解題的“討伐”。
這讓人想起每年高考語文考試一結束,關于高考作文和高考閱讀理解的討論一下子就多了起來。比如每一年的閱讀理解,總會出現作者本人也理解不了的尷尬,甚至作者本人去答題也不及格。
像有一年浙江卷語文閱讀題《一種美味》讓許多考生一臉茫然,有人笑稱“高中三年,竟然輸給了一條草魚”。這篇閱讀理解所選取的文章,是鞏高峰的《一種美味》,文章大體內容是一個家庭吃魚的經歷。該大題最后兩道小題的問題設計,讓許多考生苦不堪言,“理解《一種美味》、文章結尾賞析”,該文章末尾為“現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有考生在原作者鞏高峰的微博留言,“那種詭異的光,究竟表達了什么&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