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富】重視經濟下行信號
如果只盯住物價單一目標進行調控,當物價水平調控到位時,則可能出現經濟硬著陸或滯脹的態勢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指點宏觀】
中國的宏觀經濟日趨微妙——通脹壓力日緊,實體經濟開始下行,未來將走向何方?應采取怎樣的政策應對?經濟學家們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本報專辟此專欄,邀請一流學者討論。
如果只盯住物價單一目標進行調控,當物價水平調控到位時,則可能出現經濟硬著陸或滯脹的態勢
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并發揮作用,我國經濟在2007年二季度達到本輪經濟擴張周期峰值(季度GDP增長12.7%)后,已經連續四個季度回落,實際經濟增長速度已接近或低于10.5%左右的潛在經濟增長速度。
今年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外貿順差、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指標的增長,相較于去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緩,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基本消除。在經濟增長回落的同時,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不少隱患和潛在風險。
首先是物價將繼續高位運行,5月份CPI上漲7.7%,雖有所趨緩,但價格總水平依然過高。同時,工業品出廠價格和投資品價格指數還在逐月攀升,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傳導的壓力出現加大的趨勢。
從未來看,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平衡為控制物價總水平上漲創造了有利的宏觀經濟環境,只要繼續實行從緊貨幣政策,需求因素不是影響物價的主要因素,物價上漲主要表現為輸入性和成本推動性。
原因在于,一是國際石油和農產品價格繼續上漲。我國是一個大國開放經濟體,近年來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日益提高,增加了石油、農產品和其他礦產品等初級產品的需求,世界初級產品價格上漲有中國需求因素。但美元貶值和全球流動性過剩才是世界初級產品價格上漲的主導原因。次貸危機爆發后,美聯儲在8個月內連續7次降息,把聯邦基金利率從5.25%下調至2%。同時,協同歐洲中央銀行、英國、日本等多次向銀行體系注入大量流動性。在全球股市和房市低迷的情況下,流動性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