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臺與紅石峽:農牧分界線的遙想
觀察1:900000比例的中國地圖,會發現內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與近鄰的陜西榆林地區頗似兩枚緊咬在一起的輪齒,各有凸起的區域伸入對方境內,這似乎暗示了這片區域千百年間一直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中央王朝與邊地政權之間互相爭奪,戰事頻仍之地。這部爭戰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
責任編輯:楊嘉敏
觀察1:900000比例的中國地圖,會發現內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與近鄰的陜西榆林地區頗似兩枚緊咬在一起的輪齒,各有凸起的區域伸入對方境內,這似乎暗示了這片區域千百年間一直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中央王朝與邊地政權之間互相爭奪,戰事頻仍之地。這部爭戰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這塊由薩拉烏蘇河滋養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的活動痕跡,這些人群被命名為“河套人”,對于研究中國現代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自商周起,這里成為各民族輪番表演的舞臺,千年以來金戈鐵馬之聲不絕于耳。為了獲取生存空間,為了開疆拓土,北方少數民族之間、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發生過許多次激烈的沖突。土方、鬼方、獫狁、林胡、樓煩、白翟、羌胡、羯、氐、匈奴、鮮卑、黨項、蒙古……一支支民族相繼出現在這里,建立政權,然后又消失于蒼茫歷史之中,宛如一閃而過的流星。
今天陜西榆林與內蒙鄂爾多斯交界的地方,是我國年均400毫米降雨量分界線,也是農牧分界線,因此這一帶歷來也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爭奪的地方。在漫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