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非升即走”:要科研,不要教學?

2014年,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艷華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學校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畢業生共計五十多封、四萬余字請愿書,他們稱方艷華“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希望校方留下這位“好老師”。

責任編輯:吳筱羽 實習生 曾櫟螢

“非升即走”政策是否需要調整、教師評價體系中學生的發言權有多大,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24日《南方周末》)

2014年,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艷華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學校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畢業生共計五十多封、四萬余字請愿書,他們稱方艷華“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希望校方留下這位“好老師”。

越來越多的高校新進教師都要面臨“非升即走”的考驗。

這一起源于美國高校的終身教職制度,1994年前后由清華大學率先在部分院系試點。此后,不少高校陸續啟動類似改革。

2015年宣布聘期制改革的武漢大學起步算晚,制度實施之初,武大主要對標了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和南京大學等高校。

施行該制度的高校普遍采用了“3年+3年”兩個聘期的做法。規定在聘期內晉升為副教授者,便可以轉為固定編制,首個三年沒有通過的可續聘三年,還是無法升任副教授的將予以解聘。

近期武漢大學的聘期制風波再次將“非升即走”推到風口浪尖。實際上,這一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長期爭議不斷。

“動真格”曾困難重重

越來越多學校開始動真格。

廈門大學副教授丁煜曾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以“非升即走”為核心的高校教師退出機制難以得到有效執行,解聘合同到期后沒升的教師困難重重,試點高校普遍存在走不動的問題。

“在之前,真正實行‘非升即走’的學校其實不多,很多學校嘴上說要改革,但最后絕大多數人都留下了,真正攤牌趕人的很少。”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