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籌款的“熱”與“苦” ——揭秘公益“馬拉松”運作邏輯

與傳統籌款方式相比,運動籌款似乎更具有雙向互助的特質,使公益項目更多元、更陽光、更健康、更有趣,也更快樂。

責任編輯:張玥晗

“善行者”項目落地北京,參與者之眾。(中國扶貧基金會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24日《南方周末》)

公益運動籌款真正爆發是在2014年,多家公益機構的多個項目同時啟動,如為愛行走、善行者、穿越賀蘭山等。

與傳統籌款方式相比,運動籌款似乎更具有雙向互助的特質,改變了原有的單一的、苦情的、易沖動的、非理性的公益,使公益項目更多元、更陽光、更健康、更有趣,也更快樂。

創立八年的公益組織“大愛清塵”多年致力于救助塵肺病農民工,社會關注度有限,卻在2019年1月15日這一天,突然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這一天,連年獲得中國田徑協會金牌賽事的無錫馬拉松公布參賽名額。2019年,無錫馬拉松共有118444人報名,近兩萬人獲得全程馬拉松的參賽名額,未中簽的選手還可以申請慈善名額,用于支持公益組織“大愛清塵”的“肺凡呼吸計劃”項目。

慈善名額報名費1600元,為普通報名費的10倍,300個公益名額,很快銷售一空,讓“大愛清塵”在這個熱門賽事中獲得了難得的社會關注度。

參與體育活動籌款,是運動籌集善款的一種形式,而另一種形式是公益機構以籌款為目的,面向大眾組織大型徒步活動,這類運動籌款不依附賽事,面向公眾籌款,參加運動、募集善款,同時宣傳公益理念。

運動籌款歷史悠久,我國最早的運動籌款項目是1986年開始的香港“樂施毅行者”,每年都有超過5000名來自社會各界的人士參加100公里徒步,2017年度籌款額高達3985.9萬港幣,背后更是有大量的志愿者參與其中。

近年來,運動籌款在國內公益組織日益流行。眾多基金會從摸索嘗試開始,形成了包括“善行者”“為愛同行”“一個雞蛋的暴走”“為愛走一路”“為愛行走”等多個具有良好口碑的運動籌款項目,參與人數和籌款金額穩步增長,傳播能力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不如用春游做籌款

2011年,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聯勸”)的團隊在一次春游時突發奇想,運動籌款項目“一個雞蛋的暴走”由此誕生,用以支持聯勸當時僅有的一個項目,即讓鄉村的孩子每天都能吃上一顆雞蛋。

“最開始很多人覺得這就是一個春游,之所以叫公益可能是在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或因為是免費的,”聯勸高級籌資經理祁霖談起當時項目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我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把活動培養成‘籌款’活動。”

所謂籌款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夏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