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遇見“神”
澳門真的很小,把所有邊邊角角以及歷年填海新生的土地面積都算上,陸地面積也不過32.8平方公里。
責任編輯:楊嘉敏
澳門最高山松山上的東望洋炮臺。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24日《南方周末》)
說到面積狹小的城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大概是香港。香港陸地總面積為1106.34平方公里,與很多動輒數千乃至上萬平方公里的國內城市相比的確不大,但假如和澳門相比,香港可以算是“龐然大物”了。澳門真的很小,把所有邊邊角角以及歷年填海新生的土地面積都算上,陸地面積也不過32.8平方公里。翻開1∶25000000的地圖冊,若不標出“澳門”兩字,幾乎難以確認它的位置。澳門人口主要集中地,也是澳門開發最早的區域——澳門半島的面積只有9.3平方公里,腳力好的人環島一周也就兩三個小時,用彈丸之地來形容毫不為過。然而如果我們拋開物理意義上的大小,而從縱向的歷史人文角度去觀察澳門,你會發現澳門其實很大,想想看,這么狹窄的地方密密地堆積著五百年的歷史和掌故,若再加上距今五六千年的古人類文化,隱藏在時間皺褶里的故事就更多了。在澳門走路,一不留神就一腳踏進過去某一段時光里。
澳門的狹小,遠超香港,圖中打燈處為大三巴牌坊。
澳門地處珠江口,其南為南海,內外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兼有天然的淺水港灣,在帆船時代是十分優越的良港。正是看中了這點,16世紀,葡萄牙人取得了明代地方官員的默許之后,搶先一步在此開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