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眼樓里看威海衛
威海衛沒能成為“第二個香港”,它的境遇,絕非僅僅是一個古老東方帝國轟然崩塌中迸裂的碎石,也不僅僅是一個已經開始衰落的殖民主義國家左顧右盼的應對之舉。
責任編輯:楊嘉敏
外觀有點萌、內里故事多的威海四眼樓。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24日《南方周末》)
威海衛沒能成為“第二個香港”,它的境遇,絕非僅僅是一個古老東方帝國轟然崩塌中迸裂的碎石,也不僅僅是一個已經開始衰落的殖民主義國家左顧右盼的應對之舉。
網絡上一直流傳,威海的四眼樓是撒切爾夫人的出生地。瞎說,人家正根兒是英國林肯郡格蘭瑟姆(Grantham)生人。
從海源公園逶迤向南,在環海路沿東山路方向行進,從黃泥溝車站附近一個不起眼的入口拐進去,就是四眼樓,作為威海老洋房的典型代表,它無甚驚艷,卻尚可一觀。這座坐北朝南、高約17米、建筑面積576平方米的三層石木結構建筑由泰茂洋行所屬的威海衛地產公司最遲于1904年建成,為長期在上海擔任股票經紀人的英籍猶太人約瑟夫·拉哈明·伊萊亞斯(J. R. Elias)所有,后來逐漸成為旅居威海衛的英籍人士的聚會場所。
四眼樓與威海衛學校、英國領事館、六角樓、寬仁院、小紅樓、泰茂洋行等同屬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英國租借威海衛時期留下的老洋房建筑。這些異域風格鮮明的房屋,散落在今天威海北山路、育華路、東山路、環海路、合慶灣北岸以及劉公島上,于綠樹紅花掩映之下,不經意之間躍入游人視線,又能顯露出另一個時代的底色。
1930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與英國駐華公使藍浦生(Miles Wedderburn Lampson)簽訂《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1931年,作為中國以和平方式收回的第一塊租借地,威海衛建起“收回威海衛紀念塔”,這座白色大理石紀念塔高32英尺,象征“防海的健將”被英國租占的32年。32年前的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一日,慶親王奕劻和總理大臣、刑部尚書廖壽恒在北京同英國公使竇納樂(Claude Maxwell MacDonald)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將威海衛及附近水面和全灣沿岸10英里以內地方租借英國(后續租劉公島10年)。
租借威海衛之后,英國以殖民地模式經營此地,西方城市及建筑文化亦開始于此滲透。1902年前后,英方在租借區興建愛德華港商埠區,至20世紀20年代末,商埠區已形成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