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ALK 許曉峰:我們能用音樂撐起一座城嗎?
許曉峰 獨立音樂公社創始人、前華納音樂中國區總裁
有一個誤解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越深,文化歷史越長,它的文化創造力就越強。
我覺得文化創造力并不來源于過去的歷史底蘊,而是來源于當今人的創意。一個城市什么樣的人在這個城市生活,這座城市才會有什么樣的創造力和活力。
今天因為在成都,我想探討一下成都和音樂、成都和音樂人之間會發生什么樣的聯系,以及這些音樂人會給一座城市帶來什么樣的創造力。
先有人,還是先有城?
成都現在建設的是“音樂之都”,或者叫“國際音樂名城”。如何實現這件事情,我覺得破題的關鍵在于這座城市能夠吸引來什么樣的音樂人。
剛才大家在我上來之前看到了一段視頻,這是仙人掌音樂節,是我為成都專門辦的音樂節品牌。這個音樂節在去年中秋節三天時間,把整個中國從崔健開始到現在,所有歷史上能夠載入中國獨立音樂史冊的音樂人都請到成都。
我在成都創辦的項目就是獨立音樂公社,我想通過獨立音樂公社這樣的東西來找到音樂和成都之間的關系。
我現在讓大家看看仙人掌音樂節的整個陣容,就寫在我的背后。
用一種歷史的眼光,你們剛才在視頻看到你們認識的音樂人是過去,但是你們還看到很多你們不認識的音樂人,這些孩子就是成都獨立音樂公社剛剛挖掘出來的一批音樂人。
我們希望新的音樂人在成都創造音樂,然后成為中國獨立音樂生生不息的過程。
音樂人實際上對一個城市能不能成為音樂之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城市如果離開了音樂人,我想這個音樂之都是虛擬的。
我們來看一下華語樂壇的發展,大家可以看到80年代,臺灣很多音樂人,羅大佑先生、李宗盛先生等等,非常優秀的音樂人創造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影響了我們整個華語區域。
我本人1983年進北大上學,就是在1983年的時候,我在北大圖書館草坪,聽到我的一位秦師兄彈唱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和《光陰的故事》等等。很多年后當我做羅大佑演唱會的時候,我寫了一篇文章《向羅大佑同志致敬》。羅大佑先是學醫后來改做音樂,他是牙醫專業,我是這樣寫的:在海峽對岸的一個牙醫,用他的音樂治好遠在北京的我的耳朵。
在羅先生的影響之下,我走上了這么三十年的道路。今天作為一個音樂人站在這個講臺上,當然我不是一個藝術家,可以說在音樂人的分工里,我是一個音樂的推廣人,或者叫音樂的傳播人。
90年代香港歌壇出現很多天王天后,那個時候香港粵語歌曲占據整個華語樂壇最重要的位置,原因就是出了很多優秀的音樂人。
甚至香港歌壇還影響了廣東,廣東在90年初,是大陸音樂人的重鎮。那個時候廣東可以稱之為大陸的音樂之都,就是因為有這么多的音樂人。廣州也出了陳小奇、李海鷹等等,寫了很多優秀的歌曲。
90年代中期,有兩件事情的發生讓整個大陸音樂重鎮轉移到了北京。
一件事情是魔巖三杰在香港紅磡的一場演講會,當時竇唯、張楚和何勇以及唐朝樂隊,他們在香港的一個晚上,幾乎就打破了香港音樂壟斷華語樂壇的局面;第二件事是以高曉松、老狼、小柯、葉蓓等等這一批人為首的校園民謠,他們用內地的清華、北大等等高校的生活,寫出當年大學生們發出來的一些心聲,表達了當時內地文藝青年、內地知識青年的內心訴求。
90年代末期,許巍、鄭鈞、樸樹、汪峰等搖滾樂“四大金剛”把音樂重鎮從廣州變成北京,我有幸參與其中。因為當時汪峰、樸樹、老狼都是我簽約的歌手。
后來成都開始涌現出李宇春、張靚穎、譚維維等人,還有趙雷《成都》的出現,大家開始把方向和眼光盯住了成都,成都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音樂之城。
我們通過華語樂壇整個發展的軌跡可以看出來,一個城市跟音樂文化之間的關聯,其實是體現在能不能誕生出,或者是吸引到音樂人在這個城市里邊居住、創作、表演、傳播。
成為什么樣的音樂之都?
今天成都要做音樂之都,成都的選擇是什么呢?我們來看一下音樂的種類。
首先,西方古典音樂。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古典音樂之都是維也納,在西方古典音樂領域,維也納一定排名第一。一個城市要有古典音樂一定有交響樂團,一定要有歌劇院。我們看看今天的成都有沒有一個可以在全國乃至世界上,影響力比較大的交響樂團呢?暫時沒有。能不能創建一支呢?可能時間會很長。因為有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長年的積累,有國家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長年的積累,北京和上海穩穩占據古典音樂在中國的兩個重鎮,這個地位是無可替代的。所以西方古典音樂關于成都作為音樂之都的概念,至少我個人認為不成立。
第二,中國傳統音樂。傳統音樂有那么幾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我們的民族器樂有沒有好的民樂家,非常好的民樂團,另外在歷史上是不是誕生過影響很深遠的音樂種類。比如說麗江有一個納西古樂,在泉州,我的老家有一個音樂叫南音,那是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在中國傳統音樂范疇內,很多東西是通過戲曲展現的。成都有什么戲曲?有川劇,但是川劇并不是以音樂為主導表演的。大家很多耳熟能詳的唱段,比如說黃梅戲、京劇、粵劇都是以唱段支撐戲曲品種,而川劇不是。所以我認為通過傳統音樂構建成都的音樂之都這樣的概念也不成立。
第三,民族音樂。成都雖然城市歷史很長,但不是一個多民族的城市,并沒有誕生很多膾炙人口的民歌。民歌往往誕生在哪里?云南、貴州、蒙古、新疆這些少數民族的地區;或者陜北、山西、西北,是漢民歌誕生最多的;江南也有《茉莉花》等等。但是成都到現在有沒有一首可以傳唱的民歌呢?暫時沒有。能不能誕生一些?一千年之后可能有。所以將民族音樂作為成都音樂之都的支撐的想法也可以pass(不考慮)。
那么最后留下來什么?就是流行音樂。
更進一步,我想建議成都建設音樂之都,應該以獨立音樂來作它主要的支撐。
獨立音樂“獨立”在哪里?
什么是獨立音樂?
過去唱片的時代,獨立音樂實際上是一個廠牌概念。當年世界上有五大唱片公司,華納、索尼、BMG、環球、EMI(百代)。我那時候在華納做中國區的總裁,就是為這些國際唱片公司工作。除了這五大集團外之外都是獨立廠牌,那時候獨立音樂標簽是這樣貼的。
互聯網時代到來,很多音樂人逐漸不需要唱片公司,獨立音樂變成了用傳播渠道來劃分。比如說網絡音樂平臺有給獨立音樂做的空間,各種各樣的獨立音樂人自己有經紀人,擁有自己的廠牌。逐漸過渡到這樣的概念,傳播路徑的概念。
我理解的獨立音樂是什么?
我對獨立音樂人的理解是精神層面上的,我認為一個擁有獨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音樂人才配得上稱為獨立音樂人。
也就是說,你創造出來的作品要有你自己的獨立思想,要有你自己的自由精神——而不是某種權貴的附庸,專門為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去創作,而不是為了成為流量、成為網紅、成為鮮肉去做音樂人。
獨立音樂人除了自由思想和精神外,還應該擁有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這四個詞,“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就是我對獨立音樂人的一種見解和理解。凡是具備這四個條件的,我認為都是獨立音樂人。
我認為人生的本質是苦難。
每個人都要經歷苦難,音樂人除了自己經歷苦難還應該體察他人的苦難,替別人表達苦難,用他們優美的旋律和用他們的歌詞,用他們的音樂去撫慰千千萬萬個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心,從而使得這些苦難的人們可以戰勝苦難。
這就是獨立音樂人。
剛才看到崔健、黑豹、唐朝、魔巖三杰以及后面的李志、鄭鈞、樸樹、汪峰、許巍等等這些獨立音樂人,無一不是如此。大家去聽聽他們的音樂,去看看他們的歌詞,很多是在為下層的民眾表達疾苦。
如果成都能夠有這樣的土壤,讓這些獨立音樂人自由地生長,能夠表達自己的思想,那么這座城市將為中國文化的傳承、為中國人表達自己,貢獻出作為一個城市的力量。
藝術是永恒的。文藝復興以來,佛羅倫薩成為藝術之都已經幾百年,成都能不能成為音樂之都?
我們在建的獨立音樂公社,成都在做的街頭藝人扶持計劃,大量的酒吧和Livehouse等表演場所,以及全中國獨一無二由政府主導的成都金芙蓉新銳獨立音樂獎——這是全中國到哪里都沒有的獎項。很多音樂節,包括草莓、迷笛、春浪、簡單生活、仙人掌來這里落地,這些都說明成都的寬容,它對獨立音樂的扶持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天我在這里講的東西,不是思想也不是理論,但是我想作出一個預言:
在十年之內,成都必將成為中國的獨立音樂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