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愛人 | 葉芝逝世80周年

穿越百年,文字如投石般在時空里推開漣漪,泛起的不僅是關于愛情的共鳴

謹以此文紀念葉芝逝世(1939.1.28)80周年

責任編輯:周建平

葉芝(1865年06月13日-1939年01月28日)

穿越百年,文字如投石般在時空里推開漣漪,泛起的不僅是關于愛情的共鳴

謹以此文紀念葉芝逝世(1939.1.28)80周年

國人知道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多半是從《當你老了》開始的。2015年春晚,當莫文蔚一襲長裙站在舞臺上,款款唱起:“當你老了,頭發白了,睡意昏沉……多少人曾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那或許是這位愛爾蘭詩人離許多中國人最近的時刻。一個多世紀前,葉芝在1891年寫下這首詩時,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他23歲那年一見鐘情的摯愛茅德·岡(Maud Gonne,1866-1953)。但一百多年后,為之譜曲的歌手趙照偶然讀到這首詩時,想起的卻是窗邊昏黃燈光下年邁母親的身影。

穿越百年,文字如投石般在時空里推開漣漪,泛起的不僅是關于愛情的共鳴。詩人、學者王家新是文革后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在袁可嘉主編的《外國現代派作品選》里,他第一次讀到了袁可嘉翻譯的《當你老了》。

“某種痛苦而明亮的東西出現了。”他形容自己讀到“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這句詩的感受。那時候,文革剛剛結束,一些曾經相信的東西分崩離析,一代人在精神廢墟上重新找尋意義與出路。與葉芝的詩歌相遇,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王家新一生:“它向我提示了一種更高的存在,精神的存在。‘朝圣者的靈魂’,它指向的是這點,是在這個世界上把自己獻給這樣一種絕對的存在。葉芝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詩人。”

學者王家新 圖 /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

葉芝一生情人眾多。只要對他稍有了解,沒有人能略過他與茅德·岡的故事,甚至也不會錯過他與不同時期情人的故事——在文學研究里,他是典型“自傳性”的詩人,在留下的詩歌、日記、散文、書信等資料里,他幾乎是毫無保留地暴露了自己的生活,無論是公共的,抑或是私人的。但在情史之外,更少為大眾所關心的,是他的另一“摯愛”:

1923年,葉芝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歷史年表上,那幾年關于愛爾蘭的部分是這樣描述的:1919至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打響,最終愛爾蘭與英國簽訂《英愛條約》,大部分愛爾蘭地區獲得完全自治,北愛爾蘭六郡除外;1922至1923年,愛爾蘭內戰爆發,《英愛條約》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彼此廝殺,造成了愛爾蘭歷史上最慘重的傷亡。

當年,在人們的預測里,被認為最有可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本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結果出乎意料,西方主流文學界,在此時選擇了葉芝。頒獎詞里說,葉芝“用鼓舞人心的詩篇,以高度的藝術形式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

毋庸置疑,茅德·岡的確開啟了葉芝一生的煩惱;可他的“玫瑰”,他的繆斯,不僅是茅德·岡,也是愛爾蘭,甚至,是不可名狀的某種存在——精靈,或者命運本身。

逃遁者葉芝

人類的孩子啊,走!

跟一個精靈,手拉手,

到那水上和荒野里,

因為人世溢滿你不懂的哭泣。

——《拐走的孩子》The Stolen Child

(譯文選自《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回聲》)

《葉芝詩集》的譯者傅浩到愛爾蘭的第一件事,像許多文學愛好者、研究者一樣,是去尋訪葉芝故地。1865年,葉芝出生在都柏林。說是愛爾蘭人,其實也不完全:他那畫家父親的祖上是移民愛爾蘭的英裔;出生兩年后、一直到13歲之前,葉芝隨全家遷居英國,童年的大部分時光在倫敦度過。

但在英國與愛爾蘭之間,葉芝把心給了后者。更準確地說,是給了愛爾蘭斯萊戈郡——母親的老家,一個他度過假期時光、充滿自然野趣和愛爾蘭古怪傳說的地方。在英國讀小學的經歷并不愉快。他體格瘦弱、生性敏感膽怯,何況在班上,他是那個從愛爾蘭殖民地來的小孩。挨打,被嘲笑,他不敢還嘴還手,躲藏、逃避像是寫進他骨子里的本能(好在后來他交到了朋友。一開始總是朋友幫他打架,后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