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藍皮書里有一個外太空大計劃
盤點2018年航天活動,并介紹2019年宇航任務整體情況。2019年中國航天將繼續開啟超級模式,發射次數繼2018年之后將再次突破30次,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再度出征執行復飛任務,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走進這本中國航天的年度回顧,我們看到的是征服星辰大海的雄心。
1月2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布了《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詳情請點擊:【2019中國航天新征程】中國航天今年發射將再超30次>>)。盤點2018年航天活動,并介紹2019年宇航任務整體情況。2019年中國航天將繼續開啟超級模式,發射次數繼2018年之后將再次突破30次,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再度出征執行復飛任務,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走進這本中國航天的年度回顧,我們看到的是征服星辰大海的雄心。
稍等,藍皮書是啥?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
權威的報告文書因其內容之重大性,往往不需要精美的包裝。于是簡單拿一張白紙或者藍紙做個封面,所以有了什么白皮書、藍皮書之稱。相比較而言,藍皮書更側重一個第三方機構的調研角度。所以,雖然這份報告來自我國航天產品的一個重要的制造商,但調研的對象卻是整個中國的航天事業,乃至全球的航天事業。
發射次數破百 全球航天“探底回升”
藍皮書里這樣一句話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2018年,世界實施114次發射任務,自冷戰結束后時隔28年首次實現年度發射次數“破百”。
28年前,1990年,全球航天發射次數是121次,主要來自美國和前蘇聯。在那個年代,這就算是航天事業的低谷了。要知道冷戰巔峰時期,美蘇每年各自都要發射個70到100次的火箭。在那個年代里,太空探索的背后,是兩個大國的激烈對抗。
當冷戰逐漸落幕,人們逐漸開始反思,為什么要把真金白銀都扔到天上去。
前蘇聯“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美國航天飛機的直接對手
28年過去了,人類漸漸開始找回了一些進軍太空的理由。隨著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的手段讓天上的星星為地面上的人服務。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航天經濟仍保持強勁增長勢頭,2018年全球航天產業規模將超過4000億美元,達歷史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28年過去了,世界航天也在為新的發展探索新的方式。
明天,美國的“月球勘測軌道器”(LRO)就要對中國“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著陸點進行拍照。美國航天局(NASA)在公告中強調,與中國的合作“透明、互惠、互利”其實早在2013年的嫦娥三號任務中,中美兩國就在航天領域有過這樣的“隔空”合作。
美國拍攝的嫦娥三號——藍色箭頭所指為著陸器,黃色箭頭所指為玉兔號月球車
但拍拍照這樣的合作是不是還是太簡單了。
2015年的科幻大片《火星救援》里,就是中國火箭發射美國飛船把在火星上種土豆的馬特·達蒙救回來的。希望中美兩國進行更高層次的太空合作的呼聲,正在以這樣的方式傳遍世界。不管這樣合作的可能性在當下的時局中顯得多么渺茫,但中國航天的開放姿態,已經為在合作留下了空間。
《火星救援》劇照,劇情為NASA官員與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交談
在全球航天發射任務“探底回升”的今天,我們真心的希望,下一個發射任務的高峰期,不會再產生在對抗之中。
中國:跟跑到領跑 以后可能就沒這回事了
振奮人心的不只是2018年中國航天以39次航天發射,居世界之首。
2019年,僅航天科技集團一家就規劃了30余次發射,加上其他集團和日漸成熟的民營火箭公司,中國的航天發射次數從300次向400次邁進,也許只要3年時間。
別急,還有更燃的!而很快,中國航天進入空間的方式,也要發生重大轉變。
疑似國產重型火箭方案
此前,幾份據說是龍樂豪院士講課的PPT在網上披露出來,其中展示了中國未來重型火箭構型,這種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0噸的巨無霸,將直接超越在航天迷們心中封神地位的美國土星五號火箭(110噸級運載能力),按照2030年首飛的規劃,那時中國將擁有全球實力最強大的運載火箭。
人類曾制造和使用過的最大運載火箭——土星五號正在發射阿波羅月球飛船
作為長征運載火箭系列總師的龍樂豪院士做的PPT,豈是社會上一般的PPT可以比的?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披露:中國全面開展了重型運載重大工程實施方案論證,已初步確定運載火箭技術方案和研制能力布局方案。完成了以大直徑貯箱為代表的多個原理樣機以及三型發動機多次部組件級熱試驗,關鍵技術攻關取得實質性進展,為重型運載火箭重大專項任務的立項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重型火箭長征九號構想圖
相比之前中國的航天項目,比如載人航天工程,北斗導航工程,他們的發展是一個與世界先進水平“從跟跑到并跑到領跑”的勵志故事。以重型火箭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工程,從一出生,就是個傳奇故事,因為它只有“領跑”這一段。
沒辦法,大任須擔當,實力難低調。
這也就意味著,在創新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將再也沒有標準答案。在許多人類探索太空的領域中,中國將成為唯一的解答者。
領跑,就準備好面對孤獨吧。
誰讓你們給衛星起這個名字的
在藍皮書的末尾表格里我們可以看到2018年發射的詳細信息:
2018年我國航天發射情況詳情表
嫦娥四號,北斗衛星,當然,我們的記者,甚至是普通百姓,都因媒體的報道而了解了很多。但是有幾個名字,我相信很多人只是聽過而已。
天空飄來五個字:這都啥玩意
是誰給衛星起的名字?是資本
這種當今社會最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正在以它獨有的方式進入航天領域
商業航天就像一個頑劣的孩子走進了圖書館
閱讀者會嫌棄它的聒噪,鄙夷管理者愚昧,怎會放任它進來
管理員也怕它弄壞了典藏的古籍,又礙于幼吾幼的禮數不能粗暴地將它趕走
氣氛尷尬中,孩子又踢到了書柜,發出煩人的響動
但當它在知識的殿堂里長大成人后,可能爆發的力量將無可限量。
某型商業火箭發射——居然還在頭部搭載了神秘的試驗裝置
被《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列入《2018年中國運載火箭發射情況》這張表格的,有一家民營火箭公司。它卻是2018年進行發射任務的民營火箭公司中唯一發射失敗的。
我們有幸采訪過這家初創的火箭公司。當時他們的一個主管正帶著人在一座荒山上挖土,要蓋液體火箭試車臺。
這個體制內走出去的中年航天人拉著我說,你看我在體制里,也是個管理崗工作人員,在辦公室里做好手頭的工作,也能有不錯的待遇。為什么要出來受這份兒罪?就是還想要在這份事業上再干出點動靜來。中國商業火箭公司要成功,就要成為能輸出精神價值的公司。
我們將信將疑,覺得似乎有點道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走到今天,不就是造就和傳播著一種航天精神么?
很多商業航天的從業者是從體制內走出來的,這是不爭的事實。航天精神或多或少,已經沁潤進了他們的肌體和思維中。
希望中國航天輸出的精神價值,能成為讓那個商業航天“頑劣的孩子”健康成長的法寶吧。
2019,中國航天又將開啟新的征程。
中國航天 加油!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