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限競房:為何給剛需蓋的房子會滯銷?
根據中原地產的數據,2018年限競房的網簽比例僅20%,這家機構估算,即便考慮到網簽系統延遲錄入的因素,實際銷售的平均簽約數量,也不足40%。
包括限競房在內,這些大量受政策影響的房屋入市,不僅壓低了統計公報里的房價數字,也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北京樓市的局面。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1年4月15日,北京,全國首個“限房價、競地價”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項目——長陽國際城在房山區入市。
(本文首發于2019年1月31日《南方周末》)
根據中原地產的數據,2018年限競房的網簽比例僅20%,這家機構估算,即便考慮到網簽系統延遲錄入的因素,實際銷售的平均簽約數量,也不足40%。
包括限競房在內,這些大量受政策影響的房屋入市,不僅壓低了統計公報里的房價數字,也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北京樓市的局面。
2018年12月30日下午3點,28歲的陳琳以523萬的代價買下了一套89平米的小三居。她是北京一家營銷公司的部門主管。
這是她人生中第一套房子,位置在北五環外的順義后沙峪,那里曾是北京傳統別墅區,因遍地高檔國際學校而出名。不過,陳琳買下的,是一套限競房。
兩年多前,北京政府決心對層出不窮的地王和高房價現象予以整治,最后想出的辦法是推出“限房價、競地價”的土地,這種房子被要求未來只能以政府限定的價格出售,戶型必須全部采用“70/90”設計,且購房者在取得房產證五年內,不得出售。
從2016年10月份至今,北京推出的所有住宅類地塊幾乎全都要遵守這個規則,到陳琳決定買房時,這些項目正集中亮相。
在陳琳初到北京的那幾年,飛速上漲的房價令整座城市幾乎一房難求,剛需沒有入口。但當這種明顯“照顧”剛需的商品房入市后,結果卻事與愿違。
根據中原地產的數據,2018年限競房的網簽比例僅20%,這家機構估算,即便考慮到網簽系統延遲錄入的因素,實際銷售的平均簽約數量,也不足40%。
2016年12月,深圳限競房競拍現場,競拍參與者若有所思。
當剛需遇上剛需房
陳琳第一次來看這個名叫祥云賦的樓盤時,心中并沒有驚喜。雖然她在2018年11月初就交了定金,但因為心里不確定,她一直拖到2018年最后兩天,才去繳清了首付。
然而決定買房的過程,還是比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