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正把中國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 ——電影《流浪地球》怎樣從無到有
“相比海洋文明,在東方文化里,對故土和家園的感情更深,同時,地球在中國人心中象征著人類全部的生活、文化和歷史?!?/blockquote>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故事的核心設定是,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地球面臨生存危機,為尋得一線生機,科學家想到了把地球推出太陽系的“流浪地球”計劃。
(本文首發于2019年2月7日《南方周末》)
“相比海洋文明,在東方文化里,對故土和家園的感情更深,同時,地球在中國人心中象征著人類全部的生活、文化和歷史。”
2014年11月,經主管部門的“中美電影人才交流計劃”選派,郭帆和寧浩、陳思誠、肖央、路陽五位青年導演前往美國,觀摩學習好萊塢電影工業。到了好萊塢,郭帆就明白了此行的目的。“我們還在吭哧吭哧騎自行車的時候,人家已經在開法拉利了。”在短暫的學習期間,郭帆看到了中美電影工業水平的差距。
學習結束,派拉蒙公司為遠道而來的中國學員組織歡送會。在會上,郭帆問美國同行看不看中國電影。對方直截了當地回答:不看,因為我們不看字幕。他心里難受,許下愿望:“五到十年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進入美國市場。”
四年多之后,郭帆執導的《流浪地球》將于2019年2月5日,即大年初一公映。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核心設定是,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地球面臨生存危機,為尋得一線生機,科學家想到把地球推出太陽系的瘋狂計劃——“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有資格稱為“硬核科幻大片”的電影。事實上,改革開放后中國很快出現一批科幻電影,如《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和《大氣層消失》,也有人將中國科幻電影的脈絡追溯至1938年的《六十年后上海灘》,1963年的《小太陽》。顯然,它們都不是真正的科幻大片。
2015年,劉慈欣的小說《三體》獲得雨果獎,自此掀起科幻IP熱?!度w》《球狀閃電》等根據劉慈欣作品改編的電影項目紛紛立項,媒體不斷討論“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但年年落空。除了《流浪地球》,上述電影的進展還是謎。劉慈欣曾透露,項目一直在進行中,只是需要時間。
《流浪地球》成為了第一部。
“這部電影勢必會載入中國電影史冊,毫無疑問。這遠甚于票房意義。今年的票房一定會超過去年,明年的會超過今年。2014年票房最高的是哪部片子,你想得起來嗎?但你要說中國‘硬科幻’,立馬會想起《流浪地球》。”電影主演李光潔對南方周末說。
投入《流浪地球》之前,有好萊塢的公司找到郭帆,拍青春愛情都市題材,很簡便,只需要把好萊塢的版權拿到中國。但郭帆覺得,中國不缺這種類型的電影,再努力也無法真正影響中國電影工業。
美國人似乎仍然不看字幕,但好萊塢已經學會如何拍攝為巨大的中國電影市場接受、令中國觀眾親切的電影。郭帆看到了問題所在:“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份額與西方電影也就是好萊塢電影的比例是5.5∶4.5,如果變成四六開,那么大量資本會涌向好萊塢,中國電影越來越少人投資。”
電影簡化了原著小說的人物關系,劉啟與家人的關系成為主要線索。圖為劉啟前往地表參與拯救地球工作。
中國科幻的精神內核到底是什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