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用兩枚銅錢來打發我們” ——日韓勞工賠償案再起波瀾
當他第一次進入礦井時差點暈倒,臉上的煤灰掉到飯碗中,也只能得到一點點食物,皮膚潰爛化膿,瓦斯時常噴發,還要擔心盟軍飛機投來的炸彈。
責任編輯:于冬
軍艦島位于日本長崎港西南,面積0.06平方公里,因為形似軍艦而得名,二戰時期曾居住工作著大批來自中國、韓國等國的勞工。
(本文首發于2019年2月7日《南方周末》)
當他第一次進入礦井時差點暈倒,臉上的煤灰掉到飯碗中,也只能得到一點點食物,皮膚潰爛化膿,瓦斯時常噴發,還要擔心盟軍飛機投來的炸彈。
日本政商界擔心賠償會觸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韓國《朝鮮日報》文章認為,日本政府和企業界擔憂,如果承認個人賠償合法,將會在韓國、中國和東南亞打破“戰后賠償”的歷史原則,并觸發新一輪反日、厭日情緒。
2019年1月8日,韓國大邱地方法院判決,已經批準扣押日本“新日鐵住金”公司在韓境內資產的申請。
“新日鐵住金應賠償并向強迫勞動的受害者道歉!”消息傳到首爾,95歲的李春希(LeeChun-sik)激動不已。2018年10月30日,李春希曾在首爾最高法院門前打起橫幅。
如今,原告當事人只有李春希健在,其他3位老人在長達14年的訴訟中相繼離世。
當天,韓國大邱地方法院向“PNR”郵寄了裁決通知書,它是新日鐵住金與韓國浦項鋼鐵在韓成立的合資公司。不過,新日鐵住金公司尚未做出答復。
日本政府則回應稱,在1965年的《日韓請求權協定》中,韓國勞工的個人索賠問題已得到“完全和徹底”的解決,一旦韓國執行對日企資產的扣押,將把韓國告上國際法庭,并可能采取同等的報復性措施。
在“旅游天堂”發現“地獄島”
“我很悲傷,因為只有我一個人能夠來到法庭上。要是他們也在就好了。”坐在輪椅上,李春希已是四名原告中唯一的健在者。
李春希老人曾被日本新日鐵住金公司強制勞役。這段凄慘的歷史已呈現在韓國作家韓水山的長篇小說《軍艦島》中,并被改編為同名電影。
強制征用的勞工被日方稱為“應征士”。在軍艦島海底煤礦中,他們每天冒著高溫拼命工作12個小時以上。影片中,一群不堪奴役的勞工們最終冒死逃離了這座“地獄島”。
現實更為殘酷,多數勞工永遠留在了軍艦島。1974年,旅日韓國人岡雅治牧師來到長崎附近的軍艦島,在廢棄的煤礦中發現一些散落的遺骨,還有一些名冊密密麻麻地羅列著韓國人的名字。
新發現也徹底改變了岡雅治的生活。數年后,他將走訪調查寫成《原子彈爆炸和朝鮮人》一書,并在日本小范圍發行。1988年,韓國作家韓水山在東京一家書店遇見這本書,決定進一步挖掘軍艦島的故事。
“在寫小說的過程中,我一直都很羞愧。”2016年,韓水山在紀實小說《軍艦島》發布時說。近30年來,韓水山數十次前往軍艦島和長崎,走遍日本全境,還訪問原子彈爆炸實驗地美國內華達州。
軍艦島又稱端島,位于長崎港西南,因為形似軍艦而得名。盡管它的面積只有0.06平方公里,只有70個左右的足球場大小,卻生活著五千多人,都擠在狹窄的公寓里,他們是從中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