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中國 | “要不要再來一筒?”
初中語文課,老師教我們滑稽的“稽”字時,總會用本地的一種特色食物舉例,那就是麥油脂——“麥油脂”三字,剛好對應組成稽字的三部分。我甚至還記得,彼時老師說完這個記憶竅門后,全班同學連連叫好,覺得精妙。
責任編輯:吳筱羽
麥油脂這種浙江溫臺地區的食物,皮是春餅皮的3-5倍大,春餅能放在盤子里放餡,但包麥油脂時,皮面只能攤到桌上。
初中語文課,老師教我們滑稽的“稽”字時,總會用本地的一種特色食物舉例,那就是麥油脂——“麥油脂”三字,剛好對應組成稽字的三部分。我甚至還記得,彼時老師說完這個記憶竅門后,全班同學連連叫好,覺得精妙。
盡管每個人記憶里的故鄉都有美食,但我的家鄉,因美食而成了網紅城市,和朋友介紹起來,美食總是無法繞開的一張名片。
這幾年,總能在網紅博主的推文、各色美食節目中看到臺州的食物。這是一座東海邊的城市,地勢低平的沿海平原抑或起伏的丘陵,賦予它孕育不同食物的可能。外人熟稔于當地的海鮮和水果,總能提及三門青蟹、仙居楊梅、涌泉蜜桔,也知曉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望潮。這次過年回鄉,我卻對另外兩種食物念念不忘:一是板油饅頭,二是麥油脂。
板油饅頭是我見過的最能讓人窘態百出的食物。
今年回家第一次嘗板油饅頭,是在親戚的婚禮上。媽媽最愛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校對:胡曉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