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中國 | 熟的,在胃里;生的,在行李箱里
“熟的,在胃里;生的,在行李箱里?!?br />
昨在火車站發完這條朋友圈后,留言就開始了土特產大比拼:
——“我也帶了好多雞蛋,我還有燉好的牛肉?!?br />
——“我帶回來一堆酸菜,都是媽媽切好的,還有酸菜餃子?!?/blockquote>責任編輯:何海寧
胡氏一品鍋。南方周末記者汪韜攝
“熟的,在胃里;生的,在行李箱里。”
昨在火車站發完這條朋友圈后,留言就開始了土特產大比拼:
——“我也帶了好多雞蛋,我還有燉好的牛肉。”
——“我帶回來一堆酸菜,都是媽媽切好的,還有酸菜餃子。”
到了上海打開行李箱,才發現這場比拼我根本沒輸——忍痛割愛放下了奶奶家的糯米肉圓和熏魚,結果那塊午飯沒燒的土豬肉,還是被媽媽偷塞在縫隙里??p隙之外,是大姨家的辣肉醬,舅舅家的雞鴨、雞鴨蛋,還有表姐送的野茶葉、山核桃和紅薯干。
來不及坐下歇會兒,剝筍般拆開一層層塑料袋、保鮮膜,從填滿米糠的盒子里撈出安然無恙的生雞蛋鴨蛋,塞滿冰箱,可比從快遞員手上接到包裹要興奮得多。
老家和上海不過三百多里,有了高鐵后,算上來回火車站的時間,小半天就可門到門??杀惩撂禺a的規模這幾年更加強烈,甚至想著“要不要帶一個空的行李箱回去”。
好像是成家后,在家做飯多,其實,年紀漸長,嘗遍各地甚至各國美食,味覺方才蘇醒,開始懂得好食材的珍貴,眷戀年少的滋味。
小時候交通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