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總理寫信,為農民說話 李昌平:把農村的聲音放大

李昌平覺得很冤枉:“我知道監利縣不能久留了,重新安排也還是在荊州,今后荊州不穩定,會不會也把責任推到我的頭上呢?”

責任編輯:錢昊平

李昌平(謝子龍/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2月14日南方周末創刊35周年特刊·南周人物系列)

李昌平有滿肚子真話要對人講。但“有誰能聽得進我說的話呢?真是‘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最終他選擇了一個特殊的傾訴對象——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

李昌平覺得很冤枉:“我知道監利縣不能久留了,重新安排也還是在荊州,今后荊州不穩定,會不會也把責任推到我的頭上呢?”

“我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含著淚水給您寫信。我要對您說的是:現在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19年前的春耕時節,深感“農民負擔過重,實在找不到出路”的李昌平連夜寫了一封信,題為《一個鄉黨委書記的心里話》,他在信的開頭作了這樣的自我介紹:“總理:我叫李昌平,今年37歲,經濟學碩士,在鄉鎮工作已有17年,現任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

猶豫幾日后,李昌平在2000年3月8日用平郵將信寄出,郵資八分錢,信封上寫著“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收)”。至于朱镕基能否收到,李昌平也沒把握。

誰知,“3月27日總理就派人(調查組)了。”2019年1月20日,離開體制多年的李昌平,坐在他創建的中國鄉村規劃設計院(簡稱“中國鄉建院”)辦公室里,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當年“捅下的婁子”。

一番“心里話”引起舉國上下對“三農”問題的聚焦和中央的高度重視,也在監利縣引發一場聲勢浩大的改革。但李昌平自己卻不得不在半年后辭去公職,南下廣東打工。2000年底,《南方周末》第一次組織讀者投票評選年度人物,李昌平高票當選。

一年后,李昌平又北上,開始混跡京城“三農”圈子,做學問、寫文章;后來在導師陸學藝的點撥下跳出學術圈,搞鄉村建設實驗。

“解決農村問題,昌平是干了件‘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事。”張木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在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工作,是中國農村改革重要推動者杜潤生的門生。2019年1月21日,他在中國鄉建院一年一度的顧問會上評價:“我最贊成昌平走過的路,下通農戶,上通紅墻,上下都能接受。”

“閉上嘴就不是李昌平”

中國鄉建院顧問會設在北京前門大街附近一座隱蔽的四合院里,當天應邀而去的都是赫赫有名的“三農”問題研究者和鄉村建設專家,其中不乏白發蒼蒼的老者。

向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