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做中國教育改革“啄木鳥”
劉道玉被稱為“武大蔡元培”。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劉道玉
(本文首發于2019年2月14日南方周末創刊35周年特刊·南周面孔系列)
85歲的劉道玉一直住在武漢大學一座不起眼的家屬樓里,他聽力很差,視力很差,右手也無法寫字了,但仍心系教育改革。
劉道玉被稱為“武大蔡元培”。1980年代,在武大校長任上,他一方面營造了自由開放的校風;另一方面大刀闊斧改革高等教育,學分制、主輔修制、導師制等一系列現代高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均始于他治下的武大。
劉道玉本有多次機會擔任行政要職,他秉持“生不愿封萬戶侯”的價值觀,專門坐火車到北京,主動要求不做官。卸任校長職務后,他專心從事教育研究工作,堅持抨擊教育積弊,呼吁教育改革,寫了大量文章。其中,劉道玉于2009年在《南方周末》上發表的“徹底整頓高等教育十意見書”流傳頗廣,被稱作“教育改革的一劑良藥”。
“老校長”
天氣晴好的話,劉道玉每天都會繞著珞珈山散步,他要求自己一天要走6000步。散步時,他會被年輕學生認出來,喊一聲“老校長好”。
“老校長”的生活規律得可以分鐘計算,他每天要做三件事,寫作、散步、自我保健按摩。上下午各工作2小時,中午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