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行動的批判者
“其實,談建筑的審美,不只是一個干巴巴的房子。人和建筑在一起的關系就特別好看,你看他們坐在門口剝毛豆就特別入畫?!?/blockquote>責任編輯:宋宇
王澍
(本文首發于2019年2月14日南方周末創刊35周年特刊·南周面孔系列)
“其實,談建筑的審美,不只是一個干巴巴的房子。人和建筑在一起的關系就特別好看,你看他們坐在門口剝毛豆就特別入畫。”
鋒利如刀的王澍一直被視為中國建筑師中的“異類”,劍走偏鋒的怪才。這位自封的“業余建筑師”,于2012年獲得了被視為行業諾獎的普利茲克獎。
王澍仍然批判、行動,投身于中國當下的“新鄉村建設”,試圖從中摸索出一條保護、搶救和延續鄉村傳統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可行道路。而在高校圍墻內,他也在推動關乎“中國當代的本土建筑學”的教育變遷。
2013年2月14日
“短短二三十年功夫,中國人連院子都不需要了”
王澍和妻子陸文宇共同創立了“業余建筑工作室”,自2014年至2016年三年間,他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文村改造項目。
位于浙西偏僻山區的洞橋鎮文村,源自王澍2012年接下當地“富春山館”設計項目時提出的條件。他希望選一處村落做鄉村改造試點,以搶救中國江南鄉村的傳統建筑。
一直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