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鏡堂:“中國館之父”仍在競技場上

作為“文革”前華南工學院建筑系唯一一屆正式畢業的研究生,何鏡堂畢業后去武漢當過農民,在北京搞過廠房設計。最焦慮的時候,他躺在草坪上望著天空,糾結人生歸處。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09年2月12日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何鏡堂一生的高光時刻。(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2月14日南方周末創刊35周年特刊·南周面孔系列)

作為“文革”前華南工學院建筑系唯一一屆正式畢業的研究生,何鏡堂畢業后去武漢當過農民,在北京搞過廠房設計。最焦慮的時候,他躺在草坪上望著天空,糾結人生歸處。

翠竹、方塘、錦鯉,何鏡堂工作室坐落在美景之中,這處隱在華南理工大學東區住宅群的小院是他及團隊的創作空間,也是他最滿意的三個建筑作品之一。

另外兩個作品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和世博會中國館。從1937年底南京大屠殺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它們表現了我們民族從災難到富強的兩個歷史階段”。

“回看這四十年來,我們的國家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后,我們的城市發展得很快,我之所以用很多精力去搞創作,第一我是對建筑充滿感情,非常熱愛。第二是我找到一條正確的設計道路。”何鏡堂所說的設計道路便是“兩觀三性”。

建筑要有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地域是建筑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