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不做改革中的犧牲者
作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代企業家,年過七旬的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目前深耕投資,是為數不多仍在商界馳騁的一位。2018年5月,因為一場5G編碼的投票風波,聯想被拿來和華為作比較,再次引發關于“貿工技”和“技工貿”路線之爭的大討論。
責任編輯:馮葉
柳傳志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14日南方周末創刊35周年特刊·南周面孔系列)
作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代企業家,年過七旬的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目前深耕投資,是為數不多仍在商界馳騁的一位。2018年5月,因為一場5G編碼的投票風波,聯想被拿來和華為作比較,再次引發關于“貿工技”和“技工貿”路線之爭的大討論。
柳傳志于1966年畢業于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后任職于國防科工委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沒過兩年便被下放農場勞動,70年代重回中科院,直到1984年創立聯想,柳傳志已年逾四十。方才過去的2018年12月,柳傳志榮獲了改革開放四十年“改革先鋒”稱號。
聯想的崛起,無疑是中國計算機和科技企業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掌舵者,柳傳志對改革開放的深刻理解和推崇傳播,也始終影響此后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企業家。
近日,柳傳志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回顧了聯想創立至今,那些關鍵的抉擇是如何做出的。
2009年2月12日
創業初期的教訓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提出“一院兩制”,一部分科研人員做基礎研究;另外一部分出來辦企業,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不惑之年的柳傳志選擇下海,于1984年用中科院給的20萬元啟動資金創立聯想。初期聯想專注于計算機領域,主營代理分銷業務,并研發出了自己的微機品牌,在國內微機市場成功占有一席之地。
南方周末:創辦聯想的時候,你已是不惑之年,怎么會想到去創業?
柳傳志:我的四十多歲就相當于現在年輕人的二十多歲,因為年輕的時候沒機會做事。以前單位開會成天就是政治學習、階級斗爭,后來做實驗,科研成果也變不成批量產品,心里總覺得憋得慌。恰逢國家改革開放,當時并沒有要“讓聯想成為世界第一”這類特別高尚的理由,只是想發掘自己的人生價值。
南方周末:聯想當初面臨的是怎樣一種營商環境?
柳傳志:80年代初,國家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策法規都是按計劃體制去制定的。但是我們想走市場經濟的道路,難免就會發生碰撞和摩擦,這是聯想當時遇到的最大的難處。
舉兩個例子,我們以前生產過一個產品叫聯想式漢卡。漢卡一開始被北京海淀區物價局罰款100萬元,這在當時是一個巨額數字。當時物價局的定價規則,是按硬件成本(比如板子、元器件等)加上人工費用、水電這些,價格再提升20%,這是我們能獲得的最大利潤,超過這個數額就要罰款。
但是這其中并沒有把人的智慧與投入計算在內。雖然我們認為物價局做得不對,但為了讓自己能夠安全地活下來、在改革中繼續前進,我沒有聽從一些年輕同事的意見召開記者發布會,而是選擇妥協、反復溝通,最終被罰了40萬。事后沒過幾年,物價局這個單位也消失了,說明制度改革了,但有些企業成了改革中的犧牲者。
第二個例子是關于我們在深圳設立的一個小作坊。因為受到深圳海關的不公正待遇,我們告到了海關總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