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合,細數古代燈會
燈會始于漢代。正月上辛日,西漢皇帝通常在甘泉宮(位于今陜西咸陽淳化縣甘泉山)祭祀北極太一神,“昏時夜祠,到明而終”,集七十童子歌詠四季?!妒酚洝窌氛Z:“常有流星經于祠壇上”。此乃元宵節的先聲。
責任編輯:楊嘉敏
燈會始于漢代。正月上辛日,西漢皇帝通常在甘泉宮(位于今陜西咸陽淳化縣甘泉山)祭祀北極太一神,“昏時夜祠,到明而終”,集七十童子歌詠四季?!妒酚?middot;樂書》語:“常有流星經于祠壇上”。此乃元宵節的先聲。
今日之燈會,可謂新瓶裝舊酒,激光、LED燈等照明新技術一概上場,但中國人借燈會寄托祝福的情懷千載不變。圖為南京夫子廟秦淮燈會風光。
東漢永平十年(67年),從大月氏國(今祁連山一帶)“白馬馱經”返回都城洛陽的鄭愔稟告皇帝: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燃燈拜佛。于是,崇佛的漢明帝下令,在正月十五夜,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據此推斷,洛陽城東郊,中國第一座皇家寺院的白馬寺,可能是首次官方舉辦燈會的場所。
漢明帝的宦官蔡倫在不久之后,改良了造紙術,原來造價高昂的紙張成本陡降。洛陽紙賤,這讓燈會的主角--燈籠從達官貴人的專寵,迅速走上街頭巷尾,進入市井百姓家。燈籠的普及,使得燈會的舉辦不再囿于官方。
四川大邑鶴鳴山,山深林茂,盛產的毛竹,是燈籠骨架的大好材料。此間就地取材制作燈籠十分方便。東漢末年,張道陵在此創立正一盟威道--中國道教的前身,俗稱五斗米道。只需繳米五斗(約合今日12.5斤),即可入教,故而信徒眾多。逢臨“燃燈祭斗”的儀式,鶴鳴山中燈籠賽懸,流光溢彩、燈火堂皇。民間燈會自此濫觴。
佛教、道教的廣泛傳播,再加上官方的推動,燈會流行于各地,并逐漸脫離宗教信仰的藩籬,演變成節日的重要民俗之一。一年中諸如元旦(古代正月初一)、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元宵等,均有規模不等的燈會。其中元宵節倍受朝野重視,皇家、官府不惜重金措辦,開放宵禁,鼓勵民眾參加,借此寓意“與民同樂”,彰顯太平氣象。是故,元宵節亦稱燈節。
洛陽是隋唐兩京之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