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中國 | 逆向春運,接“留守公婆”來京過年
我唯獨沒有預料到的是,今年春節的北京,空城不再。故宮啟動了日游客8萬人的限流措施,堪比“十一”黃金周。
婆婆最享受的,是和我們在廚房一起準備年夜飯食材,我也覺得柴米油鹽中的平淡最是溫馨。
責任編輯:汪韜
中國鐵路總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鐵路春運傳統高峰的反方向客流增加了9%左右。
我唯獨沒有預料到的是,今年春節的北京,空城不再。故宮啟動了日游客8萬人的限流措施,堪比“十一”黃金周。
婆婆最享受的,是和我們在廚房一起準備年夜飯食材,我也覺得柴米油鹽中的平淡最是溫馨。
我是北京人,先生老家在贛南的一個將軍縣,兩地直線距離超過 1500公里。“坐飛機嫌貴,坐火車嫌累”,奔波的路途還意味著,只要去了一方,就不可能在初二回另一方,這兩年我們都是帶著遺憾過完年的。
“到誰家過年”話題敏感,因此,不到臘月不談春節安排,是我和先生婚后最大的默契。年前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去婆家,一共有三種方案:
方案1:飛機+火車,6小時就到,但單人單程就要1500元;
方案2:Z字頭+K字頭火車中轉,單程耗時超過17小時,400元左右;
方案3:Z字頭火車直達,353元即可搞定,但單程就需要22小時21分鐘。
如果公婆與春運高峰逆向而行,方案1的兩人往返花費只要1100元。算完這筆賬,我們動了心,只用了1分鐘,我就在手機上完成了所有訂票手續。畢竟這個場景已經在心里模擬過無數次了。
先生此刻也如釋重負。京九線上,南昌是個中轉大站,但Z字頭的臥鋪車一年四季買票都要訂鬧鐘搶票,實在搶不到,就拿站臺票上車補票,補不到就找餐車對付一宿。
做了這個決定,我才開始注意到,原來身邊的很多外省朋友早已選擇在北京過年。
有些是因為孩子留下的。老譚過去一年迎來安家和生娃兩件喜事,孩子小肯定經不起折騰,父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校對:胡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