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斷電被追尾!解讀你所未知的電動車危險
要管住這些活潑的鋰并非沒有辦法,諸如過充電保護、短路保護等技術早已獲得應用。
責任編輯:汪韜
2018年11月,一臺江淮iev6S2016款在高速上行駛,電量顯示剩余67%,還可行駛180公里時,動力卻突然消失,被時速110-120km的后車追尾。
(本文首發于2019年2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是技術問題,還是管理問題? 你所未知的電動車危險 》)
要管住這些活潑的鋰并非沒有辦法,諸如過充電保護、短路保護等技術早已獲得應用。但電動車充電安全管理技術整體水平仍然低下,對于這些保護技術的應用不足,或是在突發情況時,保護技術并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很多匪夷所思問題和是否為電動車毫無關聯。沖著補貼,有的整車廠在質量把控上有所放松,一位車主檢修時才發現,剛買的新車,剎車居然不起作用。
徐聰開著比亞迪宋已有快兩年了。他平時跟朋友開玩笑,把這臺新能源車稱為“宋大媽”,不怎么出遠門,“適合大媽日常出去買買菜,接送孩子”。
2018年的一天,他如往常一樣把車開出小區,匯入北京上班高峰期的車流中,本已加倍小心,沒成想,在堵車百無聊賴時,車突然斷電了,重啟后又恢復了正常。因為沒有造成實際安全事故,他沒有深究,只是反映給了4S店。
2018年11月中旬的另一起事故中,車主感受了真正的“生死一瞬”——該車主駕駛一臺江淮iev6S 2016款在高速上行駛,電量顯示剩余67%,還可行駛180公里時,動力卻突然消失,被時速110-120km的后車追尾,行李廂撞凹進去一大截,當時后排只有一個嬰兒坐在寶寶椅上,幸好沒有造成人員傷害。事故判定為后車全責,電動車動力安全問題成了漏網之魚。
這些案例由非營利智庫組織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的電動汽車公益項目BestEV(最優電動車)搜集。2019年1月21日,“中國清潔交通伙伴關系”(以下簡稱CCTP)舉辦了電動汽車安全性主題沙龍,會上一份關于中國電動汽車安全問題背景梳理的主題報告指出,2018年電動汽車安全事故有62起,較往年明顯增多。與會專家則認為,真實的事故數量遠不止此數。
根據公安部數據,2018年,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61萬輛,已占汽車總量的1.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