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計劃 等待核塵埃的落定
無數居民當即喪命于巨大的蘑菇云下;僥幸活下來的人必須面對放射塵埃的致命威脅。人們熟悉的家園成了一座廢墟遍地、幾乎看不到一幢完整建筑的死城。
那些有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在按下核按鈕之前,肯定得先想清楚必然的后果:你是以整個國家的滅亡,來換取一兩座對方城市。但“基地”之類的恐怖組織可不會三思而后行。如果你是個美國人,當幾顆核彈落在你的頭上,翌日你將怎么應對?
《翌日》之死城想象集結在柏林墻東側的蘇聯和華約坦克大舉西侵,一枚核彈道導彈擊中一個西德城市,停泊在波斯灣上的一艘美國軍艦突遭攻擊;美國以攻擊一艘蘇聯軍艦作為報復,俄國人隨即用一枚核彈擊中北約地區總部……就像一長列蜿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當第一張被推倒之后,整個鏈式反應再也無法剎車。
在堪薩斯、密蘇里交界處的美國大型戰略導彈基地,一枚枚“民兵式”洲際彈道核導彈從成排的發射井呼嘯而出;與此同時,美國空軍發出緊急警告:三百多枚洲際彈道導彈正在向美國飛來。
堪薩斯市被兩枚導彈擊中,無數居民當即喪命于巨大的蘑菇云下;僥幸活下來的人必須面對放射塵埃的致命威脅。人們熟悉的家園成了一座廢墟遍地、幾乎看不到一幢完整建筑的死城。
這是美國電影《翌日》(The Day After)描繪的核戰爭可怖后果,這一幕被科學家卡爾·薩根用“核冬天”來概括。ABC電視臺1983年11月20日放映的這部電影震撼了整整一代美國人, 迄今它仍是收視率最高 (上億美國人)的電視電影。
當然,隨著冷戰的結束,這種300枚蘇俄導彈雨點般落向美國的末日圖景已經不大可能出現,但假如真有一朵或數朵蘑菇云在美國本土升起,山姆大叔將如何應對?
“美國廣島”
去年4月,在華盛頓舉行了一次高規格會議,此會議由哈佛、斯坦福兩所名校合辦的“預防性防務項目”小組主辦。其主題是:在核爆預防性措施失效的次日,美國會采取什么行動?需要作哪些準備?
小組的負責人都不只是普通學者:斯坦福教授威廉·佩里——克林頓政府的國防部長;哈佛教授阿什頓·卡特——克林頓政府的助理國防部長;斯坦福教授邁克爾·梅——原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美國最主要的核武器研究機構之一)主任。
這三位牽頭者在去年秋季出版的《華盛頓季刊》撰文概括了會議研討的成果,標題是:“翌日:一個美國城市發生核爆炸之后的行動”。
文章一開頭就寫道:“自1949年美國失去它對核武器的壟斷地位之后,美國國土遭受核攻擊的可能性,就一直被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所有可以想象的威脅中最嚴重的一種。如今,像基地組織這樣的非國家恐怖主義角色已經發誓,要實施一個在規模上比‘9·11’大得多的‘美國廣島’行動。”
有形與無形殺手
在“翌日報告”中,設想未經過預先警告,一枚1萬噸當量的鈾裂變核武器(即最早的原子彈)在一個美國主要城市爆炸了。爆炸約發生在地面高度(例如在一幢高層建筑中),其特點是形成的沖擊波和大火比空中爆炸 (飛機投彈或導彈自爆)要小,但產生的放射塵埃遠比空爆核彈多。
但無論炸彈的威力大小,區別畢竟只在數量而非性質。在爆炸的翌日,反應者的緊急反應措施包括:人員疏散與防護,輻射作用對策,對后續威脅的回應,對襲擊者的判斷與報復,以及漫長的清理過程。最棘手的是放射微塵和殘留輻射的消除。
1枚1萬噸級原子彈在地面高度爆炸有會什么后果?半徑約1.6公里的中心城區將被夷為平地;這一區域外緣受橫飛的碎片、大火和強烈核輻射傷害的人也很難幸存——救援人員無法進入施救,而且這種灼傷和輻射傷害需要很專業的救治。
另外,一個放射性懸浮顆粒云團將向爆炸地點的下風區飄去,在一天之內,8到16公里范圍內的人如果得不到防護或及時逃走的話,都將受到致命劑量的輻射。
受強烈輻射——400倫琴(倫琴,輻射單位,縮寫為REM;一倫琴相當于作一次X光透視的輻射量)以上——的人會發病并死去,受中等強度輻射(50-400REM)的人會發病,但可能康復;受輕度輻射(50REM以下)的人可能不會有明顯感覺,但將來患癌癥的可能性會大很多。
對核爆區內及周圍的人群來說,一切都已經太晚,緊急反應者 (包括警察、消防和醫療人員)只能集中精力,減小下風區人口遭受的輻射,同時避免人群的騷亂。即使在襲擊發生數月或數年之后,下風區居民仍將面臨要么冒受到輻射的危險、要么放棄自己的家的兩難選擇。而市中心區至少在一年內,肯定是無法進行重建的。
FEMA在其網站上指出,保護我們免受輻射和放射微塵傷害的因素有三個:
距離:你與放射塵埃的距離越大越好。地下室的防護作用比1層樓好,高層建筑中的近中央樓層可能會好些;應避開容易積累放射塵的平緩屋頂。
防護:你與放射塵之間的隔離物越厚、越重越理想,例如厚墻、混凝土、磚墻、書籍和土層。
時間:放射微塵的輻射強度會迅速衰減。前兩周對人威脅最大,兩周后會減弱到只剩原先強度的1%左右。經過一段時間,你就可以離開防護所了。
處變不驚
“翌日報告”提出,一旦發生核爆炸,聯邦政府應承擔做出反應的主要責任。
當然,聯邦政府的人力和物力可能無法在第一天就趕到現場,因此地方政府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在聯邦政府的領導下展開行動;平時也應進行相關的培訓和演練。政府的應急預案應規定發生核恐怖襲擊時的指揮架構,與州和地方政府、反應者的協同,與華盛頓、媒體和公眾通訊聯絡等等。
確保信息的流暢,對防止公眾恐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官員應及時發布或糾正信息,這對維持公眾的信任是必需的。
美國國土安全局擁有一個全國警告系統,它隨時可以打斷廣播和電視節目,插入警告和聲明。但這一系統基于1950年代的過時技術,應撥款進行現代化升級,比如增加向所有市民和反應者發送短信或電子郵件的能力。目前華盛頓地區已有一個類似系統正在運行。
政府的反應計劃還應規定放射性廢棄物的臨時存放地點。如爆炸區域外的醫院等救援機構將接觸到一些受到污染、在經過處理前無法再使用的衣服等物品,這些都必須集中存放。
在人員撤離問題上,受攻擊后,人們必須選擇出逃或者躲避。對多數人來說,前三天應以躲藏到地下防護所為宜,俟輻射強度下降后再出來撤離。但對處于下風區的人們來說,躲避的實際防護作用不大,因此他們應趕在多數放射微粒“塵埃落定”前盡快撤出。
爆炸發生后,如果大量人口涌上公路,將使應急反應人員無法進入,急需撤出的傷員無法出城;亂哄哄的大逃亡還可能使人群不必要地受到高劑量輻射。為避免這種局面,聯邦和地方政府應提前制定好計劃,決定頭三天哪些公路應對公眾關閉,哪些應保持開放,以及開放多長時間。
聯邦政府還應確定放射云團的去向,使市民知道自己應當躲避還是撤離。這可以通過能源部下屬各國家實驗室建立的模型,結合國家氣象局公布的每日氣象報告作出預測,信息應隨時傳達給公眾、媒體和第一反應者。
在第一枚核武器引爆后,更多的核爆炸可能會繼續發生。如果舊金山遭襲,美國政府將不得不假定華盛頓可能就是下一個,必須決定是否將聯邦政府轉移;其他城市的居民也可能決定是否撤出城區。
而屆時邊境、港口和機場將全部關閉,對恐怖分子和更多核武器的搜索將會緊張展開。
防范“斬首行動”
遭到核攻擊之后,很重要的一點是確保政府的繼續運作,使民眾不會對政府的應急措施失去信心。人民有必要知道,政府正在盡全力恢復他們的安全和福利。
總統及其繼任人的人身安全不應存在任何疑問(美國憲法和法律已經規定了總統遇害后的繼承順序),政府三大分支的生存也是如此。應急預案還應規定,官方采取的任何非常措施都是經過三大分支深思熟慮、反復權衡后的結果, 例如可以由總統、副總統、 眾議院議長、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組成一個委員會,由最高法院大法官擔任觀察員,決定政府的應急反應措施。
2005年1月, 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規定在大量眾議員遇難的情況下,可以由少數議員繼續維持眾議院運作。
眾議院共有435名議員,在正常情況下,必須有過半議員在場,才可以作出通過法案、宣布開戰等決定。根據新法案,在“災難性場合下”,只要能夠前往眾議院的多數議員到場即可。也就是說,屆時只需十來個甚至數個議員,就可以對外宣戰了。
同年7月,國會還通過了一項快速更換眾議員的“末日法案”,規定如果435名眾議員中有上百人死去,特別選舉將在49天內舉行,比目前一些州替換死于任內或辭職議員的75天以上周期縮短了不少。但也有議員認為,新法案規定的7周延遲時間還是太長了,這將給予總統過多的權力。
參議院則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憲法規定,在代表某個州的參議員席位出現空缺時,州長可以臨時指定由其他人頂上。
在電影 《翌日》中, 由約翰· 利思高 (《絕嶺雄風》中的壞人頭子)扮演的角色喬·赫胥黎曾如此感慨:“你知道愛因斯坦是怎么說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嗎?他說他不知道人們會如何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但他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打法——用木棍和石頭。”
盡管冷戰已經成為過去,恐怖分子的核武器攻擊不能將全人類炸回石器時代,但對于不幸被他們選中的城市的居民來說,這同樣是個人和家庭的末日。當蘑菇云升起時,明智的應急對策和平時的準備、訓練將可以使很多第一波打擊的幸存者免于毀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