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戾氣十足?

長期以來,中國父母的教養方式是經驗性質的,國家的很多政策也是建立在父母天生會教養孩子這種假設上的,然而家庭科學的發展證明,教養是一門需要學習的科學,而不是天生就有的技能。

責任編輯:朱力遠

2014年3月17日,湖南懷化3歲男童小濤(化名),一天之內,肝臟、十二指腸同時破裂,被緊急送醫。十五天后,又被義工送往湖南省兒童醫院救治。據隨行醫生介紹,除此外,小濤身上還有多處瘀傷,系長久積累所致。(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2月21日《南方周末》)

長期以來,中國父母的教養方式是經驗性質的,國家的很多政策也是建立在父母天生會教養孩子這種假設上的,然而家庭科學的發展證明,教養是一門需要學習的科學,而不是天生就有的技能。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公開報道顯示,僅湖南一省就至少發生了三起未成年人殺害自己親生父母的事件。當事人年齡從12歲到14歲,基本都是在父母管教導致的家庭糾紛中發生的,其中有個孩子那句若無其事的“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尤其讓人感到震驚和不解。

為什么有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戾氣十足,甚至視親人為惡魔呢?

2019年1月,《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上的一項對家庭管教方式的研究,通過對千禧一代英國兒童心理和行為跨越8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常被用“打”“吼”和“責罵”等相對粗暴的攻擊性方式管教的小孩,會有更多的情緒問題,以及更少的親社會行為。

具體來說就是,更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更容易憂慮、緊張、害怕、不開心、哭泣以及不自信,但同時對社會道德準則更無感,表現為不會考慮他人感受、對更小的孩子不友善、不會分享以及不會幫助處于痛苦中的人,等等。

這個研究為大量青少年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提供了一種解釋。對很多長期信奉“不打不成才”并身體力行的中國家長來說,這似乎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打小孩,憑什么?

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起點,父母是孩子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

但遺憾的是,在一些家庭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既不愉快,也不親密,父母動輒要使用暴力手段去維持其心目中的秩序,迫使孩子“聽話”,而孩子則通常不愿意對父母講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盡量去保持距離或公開反抗發生沖突,以至親子關系劍拔弩張,家庭像戰場,更為極端的案例,就是讓人們非常難以理解的殺害親生父母的事件。

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會干出如此挑戰社會基本規則的事情?

最新的對兒童時期親子互動影響的研究,或許能夠對理解類似事件有所啟示。這項研究利用的是一項英國全國范圍的隨機抽樣長期隨訪調查數據,被選中的1.9萬個9個月大的孩子都出生在2000年至2001年之間,隨后分別在3歲、5歲、7歲和11歲的時候,進行多方面的跟蹤調查。

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