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哲學經典著作?
我覺得,讀書是必須的,但讀什么書并非關鍵所在,重要的是讀書方法。無論什么書,只要它的文字通順、邏輯嚴密,我們都能在閱讀中開卷有益。讀書是訓練思維的過程。當然,歷史上留下的經典著作,被人在閱讀中反復挑剔、批判,同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它們應該首選為我們的閱讀書目。然而,如果不在思想中讀書,這些經典著作就永遠是外在的,與自己的思想無關,也與自己的生存無關。
責任編輯:劉小磊
謝文郁
(本文首發于2019年2月21日《南方周末》)
常有人問我:如何閱讀哲學經典著作?這個問題背后隱含的預設是,人是在讀書中形成自己的思想的,如果一開始就讀好書,那么,我們就能形成好的思想。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預設,至少和我自己的讀書經驗不吻合。
讀書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讀娛樂性書籍和讀思想性著作是不同的。比如,人在讀小說時內心會被喚起某種情景,并在這種情景中產生一種情感。在這種情感的主導下,讀者開始津津有味進入小說的敘事。情感是娛樂性書籍的靈魂。一本小說,其中的情感一旦被讀者分享,讀者就擁有了動力繼續閱讀;如果情感未被喚起,其中的文字對讀者來說就是干巴巴的。
然而,對于思想性著作,特別是歷史上的一些經典名著,它們是要傳遞思想的。人們在閱讀時如果感受不到其中的思想力量,那么,那些文字就是孤零零沒有意義的符號,讀著讀著就昏昏然而入睡了。思想性著作的靈魂是思想。和情感作為娛樂性著作的閱讀動力相似,思想在思想性著作中是一種活力。文本是有思想的。文本的思想必須被激活。這才是閱讀的關鍵。
1985年,我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班。大約是1987年春季,我的導師李真教授開設了一門柏拉圖思想的本科高年級課程。我作為研究生身份旁聽了這門課。我記得當時班上有一位學生號稱已經通讀了柏拉圖的全部著作,對柏拉圖的辯證法有獨到的體會。相比之后,我當時大概也就不過讀了十來部柏拉圖的著作。因此,這位學生頓時讓我刮目相看。我當時閱讀較為深入的柏拉圖著作有《申辯篇》《會飲篇》《米諾篇》《國家篇》《巴門尼德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